煤矿资源(资料图)
据中国网报道,日前,蒙古国总理罗•奥云额尔登访华。这是其自2021年就任蒙古国总理以来第四次访问中国。在奥云戈尔登访华期间,中蒙签署了关于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建设、煤炭贸易和塔温陶勒盖煤矿产能提升的协议。这是自1955年中蒙签署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铁路后两国间的首个铁路口岸协议,标志着中蒙在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奥云额尔登此次访华的一大成果,是中蒙就跨境铁路建设达成了一致。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铁路线,它将采用宽轨和标准轨两种方式并行运行,以确保煤炭等货物在两国间的无缝运输。预计这条铁路将在2025年4月动工,并于2026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每年能够运送超3000万吨货物。对于蒙古这个高度依赖矿产出口的国家来说,这可是个大消息。不仅解决了运输瓶颈,还为其煤炭出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每年预估能为蒙古带来多达15亿美元的收入。
奥云额尔登(资料图)
最近几年,蒙古国推出了所谓的“第三邻国政策”,与西方国家越走越近,试图通过与美国、印度等国的合作平衡中俄影响力,但收效甚微。例如,与印度合作的稀土运输项目因绕道俄罗斯而成本过高,而美国承诺的援助多为“空头支票”。但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无法完全绕过中俄而单独发展,必须要通过基建互联互通融入区域经济。随着拜登政府下台,蒙古国也终于想明白意识到,与其寄望远在天边的“盟友”,不如脚踏实地抓紧“眼前人”。
此前,蒙古不仅与美国达成了开放天空合作协议,还慷慨地向美国献上了,价值1900亿美元的稀土资源开发权。蒙古国将如此巨大的稀土开发权,交予美国,其意图不言而喻。无疑是想借助美国的影响力,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蒙古国高层显然认为,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密切合作,可以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场对外合作的"狂欢"中,蒙古国唯独没有与中国达成任何大型合作协议。
奥云额尔登(资料图)
蒙古国领导人此次访华,聚焦跨境铁路和煤炭贸易合作。这反映了蒙古国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下,力求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务实策略。 便捷的铁路运输将有效解决蒙古国长期面临的物流瓶颈,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其经济自主性。对中国而言,这项合作则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并提升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当然,未来合作能否顺利推进,还取决于政策的持续性和国际环境的稳定性。但双方合作基础扎实,只要高效执行协议,完全有可能成为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成功范例。
在经历了数月的观望和犹豫之后,蒙古国终于打破沉默,主动向中俄释放合作信
号,试图重启曾经被搁置的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受到西方的影响,蒙古开始在天然气管道问题上犹豫不决,甚至传出可能推迟推进项目的消息。时隔两个月,蒙古政府改变了态度,主动释放信号,希望恢复谈判。这一表态被广泛解读为蒙古试图重新争取这一重要项目。蒙古的回头并不让人意外,在经济压力和现实选择面前,它没有太多的余地。
如今中蒙刚签署完铁路合作协议,蒙古国就迫不及待的重提“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很显然是想借当前这个机会,进一步带动蒙古国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去年蒙古国刚刚举行了新一届大选,奥云额尔登也被任命为新一届蒙古国政府的总理,或是想尽快做出成绩来,巩固执政地位。但不管怎么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讲究一个平等互惠、互利共赢,即便蒙古国想收“过路费”,也得看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合作规划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