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新重庆-重庆日报

在全球汽车产业朝着新能源与智能化飞速转型的当下,中国汽车工业正身处巨大变革的浪潮之中。2025年2月,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这两大央企的重组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行业内掀起惊涛骇浪。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度重塑,更是探寻国有资本改革、技术生态重构以及全球化竞争策略的关键窗口。这背后,既是企业突破困境、寻求新生的大胆尝试,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打破分散,协同创新

长期以来,“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痛点。长安与东风的重组,在央企层面首次实现了技术互补与规模效应的双重突破。长安在智能化领域成果丰硕,其“北斗天枢2.0”计划雄心勃勃,未来三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车,涵盖L3至L4级自动驾驶技术,并且与华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东风则在氢燃料技术、商用车领域拥有众多专利,岚图品牌即便增速有所放缓,但其高端电动化平台依旧潜力无限。

二者重组后,技术资源整合将为氢电混合动力、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按下加速键。比如,长安的SDA平台与东风的氢能技术相结合,有望打造出引领全球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在供应链优化上,两家企业年采购规模超千亿元,重组后的集中采购预计能让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成本降低15%以上。以重庆赛力斯借助华为合作实现供应链效率大幅提升为例,新集团可借助数字化平台,压缩中间环节,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

在市场方面,长安在东南亚、中东非的海外工厂布局,与东风的欧洲合作资源相互配合,能构建起“东西双向出海”的全球化网络。2024年,长安海外销量达53万辆,东风凭借合资品牌积累的国际化经验,二者携手将助力中国汽车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迈向“技术标准输出”。

从这一系列的整合可以看出,汽车产业未来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产品的较量,而是生态体系的全面竞争。企业必须摒弃“单兵作战”的旧思维,积极通过技术联盟、供应链共享等方式,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突破内卷,走向全球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新能源赛道蓬勃发展,传统燃油车市场却在加速萎缩。民营车企如比亚迪、吉利凭借灵活的机制迅速抢占市场先机,而央企则面临着转型的艰难困境。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正是对这一困局的有力回应。

2024年,长安销量虽达268万辆,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63.78%,深蓝、阿维塔等品牌陷入“以价换量”的泥沼;东风则因合资品牌(日产、本田)销量暴跌,整体业绩受到严重拖累。重组后,新集团可以通过剥离低效资产,如东风的燃油车生产线,集中资源聚焦高端新能源品牌,如阿维塔、岚图,实现资源的集约化配置,突破国内市场的内卷困境。

在全球化布局上,面对特斯拉、大众等国际巨头的全球优势,新集团计划在东南亚、欧洲共建生产基地。长安可以借助马来西亚工厂的区位优势,结合东风的轻型商用车技术,开拓东南亚物流电动化市场;在欧洲,双方联合开发符合当地法规的智能电动车型,打破“中国车=低端”的固有偏见。

技术标准话语权也至关重要。重组后的研发投入将集中在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长安与华为合作的乾崑ADS 3.0系统,若与东风的氢能技术融合,有望形成“中国版特斯拉FSD+丰田氢电”的独特技术组合,为全球市场提供差异化的选择。

由此可见,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只有通过战略整合,构建起“规模+技术”的双重壁垒,同时以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塑造自身竞争力,才能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

产业重构,标准博弈

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极有可能引发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分散竞争走向集约化发展。若重组成功,新集团年销量将超500万辆,跻身全球前五,与比亚迪、上汽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这将给中小车企带来巨大压力,它们或将面临“被整合或淘汰”的命运,像北汽、广汽等车企可能会加速与科技公司,如华为、DeepSeek展开合作。

在技术标准方面,双方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合作,如长安的L4规划与东风的L3落地经验,有望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联合研发的智能网联操作系统,有机会打破QNX、Android Auto的垄断,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

从资本与政策角度来看,此次重组契合国资委“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的改革方向。参考中国中车、南北船合并的成功案例,国家可能会通过政策倾斜,如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支持新集团成为“国家级技术攻关平台”。

产业变革的核心在于权力的重新分配。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标准制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生态话语权,才能在产业重构的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文化融合,治理升级

不过,重组并非一劳永逸的“万能解药”,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整合与治理能力。在管理上,长安属正厅级单位,东风为副部级央企,双方在决策机制、考核体系上存在差异。可以借鉴T3出行(长安、东风、一汽合资)的经验,通过股权交叉、高管轮岗等方式来平衡话语权。

品牌定位方面,长安启源与东风奕派在10 - 15万元区间存在产品重叠的问题,需要通过“品牌分层+市场细分”来避免内耗。比如将启源定位为家用市场,奕派聚焦年轻群体,岚图、阿维塔主攻高端市场。

技术路线上,氢能与纯电路线如何平衡是个关键问题。可以采取“双轨并行”策略:在商用车领域优先推广氢能,乘用车则聚焦固态电池与智能驾驶,待技术成熟后再进行全面切换。

整合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资本与技术的“硬连接”,更需要文化认同与治理创新的“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重组后的企业真正实现协同发展。

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的生动体现。从战略层面看,需要以国家意志推动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国家队”;技术层面,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产学研协同合作,避免重复研发造成资源浪费;生态层面,构建开放的技术标准体系,吸引全球伙伴参与中国智造。

这场重组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未来命运,更将深刻重塑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如DeepSeek大模型加速AI与汽车融合所展现的趋势,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与生态的激烈对抗。中国汽车工业唯有以开放促进创新,以整合谋求突破,才能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双轨革命”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汽车工业在这场变革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