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校园
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希望
然而
一个危险的“暗礁”正悄然潜伏在周边——电信诈骗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反诈中心郑重发声
大学生们务必警惕新型诈骗手段
坚决对电诈“工具人”陷阱说“不”!
一、揭秘电诈“工具人”的十种套路
物品交易洗钱:
正常交易下的资金暗涌
诈骗分子常通过线上订购或线下到店,购买现金花束、现金蛋糕,甚至巨额黄金、手机等贵重物品。他们先将非法资金打入店主账户,随后取走商品。
大学生小张在礼品店兼职时,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有顾客订购了数万元的现金花束,交易流程看似常规,毫无破绽。但后来警方调查发现,这家店铺已被卷入非法资金流转网络,小张也险些因不知情而深陷违法漩涡。
现金转移协助:
高收益兼职背后的违法勾当
“帮助取现,日赚千元”,如此诱人的兼职信息,往往是诈骗分子的诱饵。他们招募人员,要求从指定银行账户取现,再转移到其他账户。
某高校学生小李,看到网上的这则兼职广告,以为找到了轻松赚钱的捷径。他按照要求前往银行取现并转账,却全然不知这些钱均为非法所得。最终,小李因协助转移非法资金,被警方依法调查,大好前程蒙上阴影。
账号租售滥用:
小小账户,引发法律大麻烦
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和互联网账号的现象在诈骗产业链中屡见不鲜。
大学生小王,为了区区几百元的利益,将自己的银行卡出租给他人。没过多久,该银行卡就被用于诈骗资金的转移。小王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面临着法律的严厉制裁,后悔不迭。
扫码拉群助力:
小礼品下的诈骗陷阱
走在街头,你或许会遇到有人以赠送小礼品为诱饵,吸引你扫码或拉人进群。
大学生小赵在逛街时,就被这样的“好事”吸引。他扫码进群后,还按照对方要求拉了不少同学进群。然而,这个群实则是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小赵因自己的行为间接助力了诈骗活动,追悔莫及。
冒充客服引流:
普通客服岗,竟是诈骗帮凶
诈骗分子招募兼职“话务员”,要求他们按照固定话术剧本,冒充客服人员拨打、接听电话,将受害者一步步引流给诈骗团伙。
大学生小孙在找兼职时,应聘了这份所谓的“客服”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按照上级指示与客户沟通,不知不觉中引导客户踏入了诈骗圈套,直到警方介入,才惊觉自己参与的竟是违法犯罪活动。
虚拟设备诈骗:
虚假广告背后的诈骗黑手
诈骗分子非法购买、使用GoIP、VOIP等虚拟拨号设备,通过在微信群、朋友圈发送诈骗短信或指定电话等虚假广告信息,诱导他人进入诈骗陷阱。
例如,一些虚假广告宣称扫码即可领取高额红包,诱使不少大学生扫码下载涉诈APP,最终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受损。
虚假采购套现:
高薪采购兼职,实为资金骗局
诈骗分子以高薪为诱饵,招聘“采购员”,将涉诈资金转入“采购员”账户并要求取现,随后再以各种理由将购买的实物或现金取走。
大学生小周看到待遇优厚的“采购员”招聘信息,心动不已,前去应聘。在按照要求完成采购和取现操作后,才惊觉自己已被卷入诈骗资金的流转环节,懊悔不已。
账户借用洗钱:
帮忙转账,却成诈骗“洗白”帮凶
使用自己或他人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账户,为诈骗分子提供非法资金转移的“跑分”洗钱行为,看似简单的转账操作,实则暗藏巨大风险。
大学生小吴在朋友的劝说下,将自己的账户借给朋友用于资金流转,本以为只是举手之劳,却不知朋友利用他的账户进行诈骗资金的“洗白”。最终,小吴也因法律意识淡薄,受到了法律的牵连。
虚假身份骗贷:
扶贫兼职背后的骗贷阴谋
诈骗分子冒充扶贫资金发放机构,以需要刷流水包装账户才能放款为由,要求扶贫申请人出借或邮寄银行账户和密码,甚至协助刷脸辅助验证来转移非法资金。
大学生小郑在参与一项所谓的“扶贫项目兼职”时,被要求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信息。幸好及时发现端倪,否则险些成为诈骗分子骗取贷款资金的工具,陷入法律困境。
虚假广告引流:
朋友圈里的诈骗“引子”
诈骗分子通过在微信群、朋友圈发送诈骗短信或指定电话等虚假广告信息,帮助实施诈骗活动。
大学生小谢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极具诱惑力的广告,不假思索地按照要求转发给好友。事后才发现,这竟是诈骗分子的引流手段,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诈骗行为的“帮凶”,追悔莫及。
二、警方提醒与防范指南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提示:
上述看似轻松赚钱的兼职,实则都是诈骗分子的陷阱,参与者极有可能构成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一旦定罪,将面临牢狱之灾。
大学生们在寻找兼职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擦亮双眼。入职前,一定要与家长充分沟通,让家长帮忙把关,切勿轻信那些看似诱人却暗藏风险的兼职信息。同时,要切实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他人透露。一旦发现有人存在帮信行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
若不幸遭遇电信诈骗或遇到可疑情况
请立即拨打全国反诈预警劝阻专线96110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安娜、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