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闹市,对日常的苟且和琐屑厌倦了,想寻觅实实在在的诗和远方。与朋友相聚闲聊,竟人同此心,一拍即合。于是,那年秋冬之交,选择结伴作滇南游,目的地由昆明而至抚仙湖、建水、元阳、蒙自、弥勒、芒市、腾冲。在我看来,这几个地方过去都属小众旅游路线,近年来似乎有点“网红”了。但不管怎样,让我至今难忘的,莫过于建水古城的两日之游了。
踏上建水土地的那一刻,其实是跨进了这座边城的历史长河。这里在明代被称作临安府。古城入口处街道的石板路上,赫然雕着“临安路”三个大字,告诉你这是一方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宝地。
文庙是第一日最大的惊喜
建水是由古彝语音译过来的,意为大海,南诏时期筑城,后历经战乱,不断损毁,又反复重建。国内现存的古城,大致都是这样的路数与宿命。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建水古城楼。位于东门的朝阳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气势雄伟,巍峨壮丽,虽经历天灾人祸,600年来依然巍然矗立,像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无言地观看着世间的沧桑巨变和千姿百态。
建水古城的朝阳门建于明洪武年间
据当地人介绍,建水人爱将朝阳楼唤作“小天安门”,意思是京城的天安门是仿朝阳楼而建的。此说当然没有权威证明。但天安门建于永乐年间,比洪武年晚了好多年,却是不争的事实。
古城内的朱家花园是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它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历史文化价值远高于旅游观光价值。园内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是西南边陲罕见的江南风格园林。遗憾的是,我们到时已过了游客参观时间,只能隔着铁栅栏搜索目光所及的全部景物。
更有价值的是与朱家花园毗邻的建水文庙。从专业层面来说,建水文庙的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与其说它是一个游览景点,不如说是文化传播与文脉传承的物证。据考证,元代以前的云南与中原文化关联不多。直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崇文尊教的宣抚使张立道创庙学于建水,这才将儒学的种子播撒到远离京畿的西南边陲。
历经六百年风雨的朝阳门
按照古代的文庙建制,往往是庙祠与学堂相结合,一庙一学。建水后来又把州学和元江府学也设在文庙内,这就形成了一庙三学的壮观格局。在祭祀孔圣人的地方施教育人,天下再也没有比建水文庙更好的读书之地了。
于是,孔孟之学、诗词歌赋对建水的影响日益加深。明代以后,建水庙学又升格为府学,至此126年后,边陲之地破天荒地诞生了两个举人,后又考出第一个进士,轰动四邻。据天启年间的《滇志》记载:建水“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衣冠礼度与中州埒,号诗书郡。”《临安府志》也声称:“俗喜尚学,士子讲习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诸郡。”以至于明清两朝,临安府共出进士200余名,其他地方均不能望其项背。每当云南乡试张榜,临安籍的学子几乎占据一半,因此又有“临半榜”之美誉。在此期间,临安府的作家、诗人人数高居全省前三。那时的临安,真担得起人杰地灵、群英荟萃这八个字了。
让专家学者感叹的是,建水文庙历经元、明、清、民国延续至今,经受了大小数十次的兵燹、火灾、盗抢、改朝换代等劫难和变故,建了毁,毁了又建,总有一批志士仁人为传承文脉、赓续文明而殚精竭虑、前赴后继,终使其薪火不绝。
前任建庙宇,后任建牌坊。文庙里专辟了名宦祠和乡贤祠,让那些颇有政声、造福乡梓的官员和士绅入两祠以供后人瞻仰。建水文庙也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包含殿、堂、阁、亭、祠、池、坊、门、圃、坛、庑等37个建筑的庞大群落,无不精雕细琢,金碧辉煌、肃穆庄严,俨然一部矗立在滇南大地上的物理“地方志”。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朝代更迭,不变的是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永远的追忆和传承。
老火车站的当代转身很文艺
建水第一天的行程,就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翌日上午,大家又带着新的期待,包车去网红的临安小火车站、米轨小火车主题公园等处打卡。这也是行前攻略的必到之地。
中国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民营铁路的始发站就在建水古城
临安站是妥妥的法式建筑,在当年更是摩登时尚的标志。历史赋予临安小火车站和米轨以里程碑式的意义。1915年4月,由云南都督蔡锷批准的中国首条民营个(旧)碧(水寨)临(沧)(石)屏铁路正式开工。临安站是始发站。这是中国第一条、也是现存唯一一条民营铁路,原为寸轨(轨距600mm),直到1970年才改成米轨。
“滇人自修,商款商办,主权在民,滇政府不能主持”,这是云南主政者当时定下的原则。如今看来,这个原则很有点现代市场经济的意识,实属难能可贵。建水这座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千年古城,随着个碧临屏铁路的建成,在轰隆隆的火车呼啸声中,逐渐融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潮。
两根钢轨的交叉,可让人走得更远,慢慢成为西南边城人们的共识。它对建水的意义,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明显。转眼到了1988年,这条民国铁路终因设备陈旧、机车破损、连年亏损而不得不停止运营。2014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临安站米轨小火车进入整体保护、功能转型阶段,逐步打造分段式特色旅游观光列车,形成了今天链接周边景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点的百年米轨黄金线路。
米轨小火车是工业遗存,又是网红打卡地
十七孔石桥是米轨小火车从临安站至终点团山站的途中必经景点,建于沪江与塌冲河上,形状蜿蜒如龙,所以在当地又被人叫作“双龙桥”,是云南的著名古迹,目前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整座桥全长148.26米,宽3米,全部用青条石铺建。桥中央有座三层飞檐亭廊,高约20米,层檐重叠,雄伟壮观。南端有座小亭阁,六角攒头尖顶,顶部檐角飞翘,玲珑秀丽。十七孔桥造型独特,似长虹卧波,观赏价值很高。我们到时,远近都有不少游客在此拍照。
导游告诉我们,这座石桥初建时并非十七孔,乾隆年间先建了三孔桥,道光年间又建了十四孔与之相连,这才形成现在十七孔的模样。斑驳的石墩、苍老的石栏、光滑的石板,拂过乾隆王朝的风,沐过民国末世的雨,满是厚重的历史包浆啊!
朋友们钟情于十七孔桥,是因为可乘坐小火车到达。现在,到哪儿都可以坐高铁或动车,建水的米轨小火车就成了中国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坐小火车带来的是回到从前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沿线的车站或是法式老建筑,或是中西合璧的混合风格建筑,都是百年老货;而火车车厢则是木质结构,十足的仿古风,很适合拍一些清新照片,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坐米轨小火车,可以说是一趟工业文明考古之旅。
十七孔桥中央有三层飞檐亭廊,南端有六角攒头尖顶亭阁,造型优美
乡会桥站特别值得停留打卡。这个车站的建筑是中法合璧的,单檐现代建筑,时代特点鲜明。由于近年来精准导入社会主体和市场力量,老车站的售票处、候车室、调度室、办公楼、站台、货场等,如今都已改造成拥有中西餐厅、咖啡馆、果汁奶茶店等休闲旅游消费的商业空间,文艺范儿十足,时尚感颇浓。趁伙伴们拍照不停,在站台改建的小商铺购鲜榨百香果汁一杯,味道特别香浓郁馥。这是在特殊环境中才有的特殊感觉。
乡会桥站是中法合璧建筑,现在是休闲时尚空间
旧窑厂释放炫目文创活力
中午赶去团山村,这里是建水米轨小火车的终点站,村里的东寨门建于1904年。全村迄今仍保存着20余座完好的原生态青砖院落,被誉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较著名的有张氏宗祠、张家花园、将军第、太平府等。
包车司机兼具导游功能。据他介绍,这些院落的兴起,盖因清廷1889年在蒙自设立海关,专营出口粗锡。团山村人中有商业头脑者,蜂拥而至个旧开锡矿。几年下来,不少人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个荣归故里,大兴土木。于是,昔日沉寂的团山村中,一座座豪宅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现在的团山民居建筑群落已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村口有铭牌为此标记。
建水古城的石板路上镌刻着“临安路”三个大字,寓意着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入团山村后右拐,首先看到的是将军第。之所以得此名号,据称是因为当地一位营级管带当年平匪有功,由蔡锷亲自授其将军衔。我想,那应该是民国初年的地方军衔。一个营级军官居然被授予将军,含金量肯定不高。随即我们又参观了旁边的张家花园,院落里四处都是名人字画,值得慢慢细品。这时不巧,天空突然传来阵阵雷声,恐大雨将至,且已过了中午一点,大家决定找个有特色的饭店午餐。
一行人寻到景区外一家叫蔡记小吃的小饭店,当家的均为女性,院落里还有一个不足一岁的小娃,时而哇哇啼哭,时而破涕为笑,实在很可爱。根据饭店里服务人员均系女性,我们估计这户人家的男人大概都外出打工了。点了当地的土菜小炒,各种绿叶菜都从未见过,让店家报出菜名,大家也听不懂,但是绿色有机蔬菜当确凿无疑。
下午2点驱车40分钟赶到建水又一处网红打卡地——蚁工坊。景区内最醒目的是各种形状的巨大直立构件,均由方形有孔的陶砖一块块拼装,颜色有赭红、乳白等多种颜色,拍出照来效果不错。这些建筑的外观或像宏伟的城堡,或似高耸的尖塔,或为幽深的长廊,风格自由奔放,想象力丰富大胆,充满后现代主义色彩。
蚁工坊是由废弃砖窑改建的文创新空间
放眼园区附近,到处都是烧制陶器的赭红色粘土矿山,采矿形成的截面,看上去酷似西北地区特有的丹霞地貌。司机说,蚁工坊是一个利用废弃砖窑厂、以陶文化研发、生产和体验为主题、融观赏、旅游、吃喝、消费为一体的文创新空间。过去的烧窑孔洞、大烟囱,现在都变成各式各样的休闲时尚商铺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使旧日破败的窑厂释放出炫目的文创活力。
那个窑狱咖啡吧看着就有点意思:半圆的窑门很低,游客须佝偻着身子才能进入,里面的窑炉、炉壁全都刷成了鹅黄色,摇身一变成了一处喝咖啡的地方。我和夫人隔着铁栅栏门,刷二维码,购现磨云南风味的绿豆拿铁和燕麦拿铁各一杯,共计64元,在当地应该算是最昂贵的咖啡了!但那一刻喝的其实不是咖啡,而是环境和心境。
建水原本是一座沉睡在西南边陲的千年古城,但网红打卡地——米轨小火车主题公园和蚁工坊的出现,反映出文旅升级在这里已开始融入各种生活和生产场景之中。文化旅游与工业遗存、生活消费紧密融合,仿佛历史与时尚的对视,打造出富含空间品质、文化品质和美学品质、满足各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这个咖啡厅的前身是一座窑炉
晚上在建水老城奇味轩菌菇火锅店(网上排名第一的美食所在)聚餐。与老板娘闲聊时获知,店里16元一碗的苦菜汤,虽然毫不起眼,但利润率最高,食材仅需2元,却每桌必点;而店里398元的土鸡野山菌锅,看似价格昂贵,成本也高,点的人并不多。
离席走到门口,老板娘指着一竹匾新鲜菌子介绍说:“这叫见手青,是长在我们这里原始森林里的一种菌子,很少见,进货价格与松露差不多。当地人之所以叫它见手青,是因为人的手若碰到了菌子,它的伞状体就立刻会变色,由青色而发黑,这种菌子非常娇嫩。”这时我们才注意到,竹匾上方有着一套喷雾淋水装置,时刻在为这种娇嫩的菌子喷淋,以此保持其新鲜度。真让我们长见识了!
两天时间实在是倏忽而过。不得不与建水古城道别了。离开这块好地方之前,循例附庸风雅,赋诗一首以记之——
癸卯初冬初访滇南建水古城
南国冬来亦有霜,青山满树换秋妆。
朱祠精巧披晨霭,文庙苍茫沐夕阳。
十七孔桥新季客,火车米轨旧时裳。
他年若忆赏心事,欢宴畅聊到夜凉。
题图:临安站是标准法式建筑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洪伟成拍摄提供
原标题:兜兜转转,我们在建水找到诗与远方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伍斌
来源:作者:洪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