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烽烟再起 M23武装2·17攻占东部重镇
己亥日未时,非洲腹地惊现"城头变幻大王旗"之象。刚果河畔的布卡武城,在惊蛰未至的时节,竟被M23武装以庖丁解牛之势轻取。这座素有"东非明珠"之称的重镇,顷刻间化作《战国策》中易帜的城邦,上演着21世纪的"假途灭虢"戏码。
据《非洲通史》记载,布卡武乃基伍湖锁钥之地,其战略地位堪比潼关之于中原。然政府军此番未战先怯,恰似马谡失街亭时的仓皇。叛军入城时,街巷寂静如《清明上河图》突遭战火,唯见联合国难民署的蓝旗在市政厅顶孤悬,恍若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的悲怆剪影。
刚果政府檄文中"卢旺达豺狼"的指控,令人想起《史记》所载"假途伐虢"的典故。金沙萨方面怒斥邻国效法特洛伊木马之计,将雇佣兵藏于商队之中。而基加利当局的反驳,恰似烛之武退秦师时的巧言,声称其行乃"吊民伐罪"之义举。这番外交攻防,暗合春秋时期弭兵会的诡谲风云。
联合国秘书长援引管仲"尊王攘夷"之策,疾呼各国勿效晋楚争霸旧事。然刚果河两岸的硝烟,已非晏婴使楚时的舌战可平。难民潮如决堤之水,三十五万流民重现《流民图》惨状,令世卫组织的救援车队,恍若杯水车薪的郑国渠。
细察战局演变,M23武装月内连下两座省府,其势如田单复齐时的火牛阵。戈马城破时的场景,恰似安史之乱中的睢阳失守——六千政府军竟作鸟兽散,徒留法国外籍军团遗弃的装甲车,在街头化作现代版"铜驼荆棘"。
人道主义危机更甚于《吊古战场文》所述。刚果东部已成但丁笔下的"炼狱层",六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数字,堪比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的规模。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帐篷城,在暮色中如点点萤火,映照着《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的凄惶。
历史学者指出,此乱根源可溯至柏林会议时的殖民遗毒。刚果河联盟的旗帜,恰似《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董的盟书,实则各怀鬼胎。卢旺达的介入,更似吴三桂借清兵入关的现代翻版,将族群矛盾化作地缘博弈的筹码。
军事专家发现,叛军的战术暗合戚继光"鸳鸯阵"精髓。其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法,在热带雨林中如鱼得水,政府军的俄制重装备反成累赘。这番场景,恰似赤壁之战中艨艟巨舰不敌火攻的宿命轮回。
最吊诡者,冲突双方皆以"解放者"自居。M23武装的宣言,令人想起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而政府军的平叛檄文,则效仿骆宾王《讨武曌檄》的笔法。这场罗生门般的舆论战,在社交媒体时代演绎着"三人成虎"的新寓言。
夜幕下的基伍湖波光诡谲,湖畔的钶钽铁矿区却灯火通明。跨国公司的采矿车仍在运作,恰似《镜花缘》中君子国的伪善面具。这场"资源的诅咒",正以哈姆雷特式的悲剧节奏,将刚果河的血泪注入全球产业链的齿轮之中。
当非盟峰会上的政要们援引曼德拉遗训时,布卡武街头已出现用AK47零件改造的耕犁。这荒诞的现实,恰似《庄子》中"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谶语。刚果河的烽烟,终将在《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里,写下属于非洲大陆的悲怆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