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互联网上的舆论环境并不相同的是,刚把理想MEGA开回家停在路边,就有一对老夫妇过来“围观”,他甚至还知道“冰箱彩电大沙发”。第一个晚上,“哨兵模式”记录下的对MEGA感兴趣的路人有三四个之多。而整个春节期间,家里坐过MEGA的亲戚朋友,对这款车外观的评价都是“漂亮”。
而刚刚过去的1月MPV销量榜单,MEGA已经超越小鹏X9,仅次于极氪009和极狐考拉。也许距离当初李想的“豪言壮语”还有不小的差距,但MEGA已经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数据截取自易车销量榜单
这对于今年将要推出纯电系列产品线的理想汽车而言,有着比销量更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当“外面全是‘小理想’”的时候,对于理想来说,除了“冰箱彩电大沙发”,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理想最近调整了决策层架构,通过了“智能汽车战略闭环管理方案”,总裁马东辉担任智能汽车战略负责人,为智能汽车领先战略的规划和落地负责,同时由其担任“产供销联席会”主任,此前这个职位由李想本人担任。
这意味着汽车业务形成闭环管理,进行产供销的深度协同,由马东辉负责所有和整车相关的产供销决策。这被认为是随着理想的汽车业务逐渐成熟,李想需要腾出更多精力关注AI领域。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 李想
一方面,过去一年尽管理想汽车在MEGA上出现了波折,纯电系列产品也被延后,但全年依然拿下了新势力的销量冠军,Q3的营收和利润也保持增长,这为李想思考未来战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去年底“2024理想 AI Talk”中,李想已经埋下了人工智能战略的伏笔。
彼时,DeepSeek甚至还没有出圈。而众多车企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是几乎一个半月之后的事情了。
从这点来看,李想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的确要先人一步。
率先接入DeepSeek的不是理想车机?
2月19日,理想汽车宣布旗下人工智能助手理想同学App全面接入DeepSeek R1&V3 671B满血版,并实现与理想自研MindGPT大模型的双向自由切换。
看上去似乎和最近很多车企纷纷接入DeepSeek没有太大区别,但相比于很多车企已经要将DeepSeek应用搭载上车,理想却选择了在理想同学App里首发。
其实不仅理想,作为新势力三强的蔚来和小鹏也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何小鹏甚至在与周鸿祎的对话中说:“大多数宣布接入DeepSeek的车企是web调用一下接口,对drive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对于理想来说,有Mind GPT加持的车机端理想同学,在日常用车场景下的交互体验其实在行业中已经处于头部水平,DeepSeek的加入可能对于体验是从90分到95分的提升。
但理想同学App昨日宣布更新后,我们从社交媒体的反馈来看,很多人表示相比原生DeepSeek,在理想同学App里运行的“满血版”甚至更加流畅,也不会出现“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的情况。这对于理想同学App来说,是一个迈出理想车主圈,实现破圈的机会。所带来的体验提升、使用场景扩大和用户数量增长,都是更加事半功倍的。
而更深层的,可能是DeepSeek对于理想而言,是锦上添花,而并非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必要条件”。
大洋彼岸的另一个新闻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马斯克在2月18日发布了Grok-3大模型,Grok是马斯克创办的xAI公司开发的基于LLM(大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产品,类似于ChatGPT和DeepSeek。而Grok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与特斯拉汽车的深度整合,以促进座舱交互、自动驾驶FSD能力的提升。
早在去年,英伟达高级研究科学家Jim Fan就曾评价过Grok-1.5V对于解决自动驾驶边缘案例的潜力:
简单来说,Grok-1.5V具备更好的推理能力,同时配合特斯拉自己拥有的丰富、成熟的数据(Open AI/Google并不掌握的),可以使得FSD的体验大幅提升。
这就是LLM与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 Model,视觉语言行动模型)之间的连接所在。
李想此前也讲过:“我们的大语言模型Mind GPT是认知智能,连接数字世界;而自动驾驶是空间智能,关乎物理世界。我们坚信认知智能与空间智能的结合——VLA是一个更值得相信和追求的机遇。”
以现阶段的行业标准来看,理想同学和自动驾驶是分割的两个独立板块,但李想说过,因为理想同时深度做这两个领域,所以知道未来有一天这两个领域会连在一起。
其逻辑链条在于,VLM(视觉语言模型)可以使用通用LLM训练,但VLA无法做到,这也是为何头部企业都选择自己深耕。
从MEGA到“i”,理想卖车的新阶段
理想要成为人工智能企业,是一个远期的目标和方向,而在眼下,理想也要面对“外面都是小理想”的销量挑战。
最近几天,理想i8的伪装谍照以及一份拍摄通告开始在互联网流传。尽管目前坊间对于哪款车型会最先发布仍有争论,但至少,理想的下一款纯电车型已经不远了。
也许但从销量数字来看,理想的首款纯电车型MEGA并不算成功,但MEGA为理想打造的地基,其实是很坚实的。
在春节期间,我在社交媒体上聊到MEGA的5C充电体验时,就有网友回复认为MEGA的尺寸太大,但是产品本身的性能和补能体验都是“拉满”的,他甚至会期待一台尺寸更小但是带侧滑门的理想纯电车。
也许“侧滑门”暂时会失约,但理想纯电车还是有很大希望重塑信心的。
首先,从MEGA上市至今的口碑来看,纯电车型核心的续航、补能体验都是非常不错的,在北方冬天、满载6人、全程高速的场景下,MEGA开出了20kWh/100km的能耗表现。而目前MEGA独享的5C超充,几乎不会出现排队现象,而即便需要排队等待,一台车实际的充电时间也只要10-15分钟左右。
其次,对于延续MEGA风格的外观设计,其实也并不用太过担心,事实上从MEGA实际的反馈来看,很多用户对于其外观评价是正向的,更何况i系列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调整。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更期待内饰层面的变化,尽管MEGA的内饰用料与质感都达到了50万级别车型的表现,但的确相比于“划时代”的外观设计,内饰稍显平庸。
过去一年,理想也并没有停止对补能网络的建设,而这将决定i系列大规模上量后的补能体验。
截止发稿,理想全国布局超充站达到1859座,这包括了理想5C超充站和城市超充站,以及3047座优选超充站(峰值功率≥200kW,高稳定)。作为对比,蔚来布局超充站2667座,极氪(截至2024年12月底)自建充电桩1468座,其中800V超快充极充站800座。
而如果对比去年12月25日的1405座超充站,理想补能网络的建设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这也为今年纯电产品的铺开奠定了基础。
尽管理想并未公开任何关于i系列的产品信息,但在产品力层面,有了MEGA的基础,i系列的体验“下限”也一定很高,叠加上理想对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这些领域的思考和布局,i系列也会有更多新的“品牌故事”可讲。
李想说理想汽车的核心驱动力是“成长”,是通过学习,再去验证,最后形成成长。
表面来看,2022年6月理想L9发布的时候,“冰箱彩电大沙发”本身就是足够强的竞争力,但在3年多之后的今天,当友商们都已经学会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候,理想的成长在于其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对智能化的更深层理解——同样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理想可以做到更加极致,同样的双联屏车机,理想也可以做得更懂用户。
这点其实很像苹果,iPhone手机在很多参数上其实并非行业领先,但它的生态体系、系统优化以及最终用户所感受到的使用体验,仍然是很多友商所无法比肩的。
大公司视点
李想在采访时曾经提到,他每周会参加四到五次的AI会议,有一个每隔一天的会议和一个每周一次的AI例会。如果按照当时李想每周9个会议的日程来看,他几乎已经拿出一半的精力关注AI。
过去,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理想的成功是因为对产品的关注和追求,是“冰箱彩电大沙发”。但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小理想”开始出现时,证明了仅仅依靠产品,是很难让一个企业获得更长期的竞争力的,更何况是在当下这样的竞争与内卷环境之下。
理想的新故事,一方面是“新鲜感”,当L系列诞生超过3年之后,由MEGA开始的纯电产品正在另外一条路径上逐渐看到光明;另一方面则是技术的“护城河”,不是追随DeepSeek的营销,而是构建自己的人工智能世界。
而这,是比造车本身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