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副总统万斯威胁“若俄罗斯拒绝和谈将出兵乌克兰”时,俄罗斯却出人意料地抛出了一个已经失效的中俄“约定”,这场外交博弈的戏剧性转折,不仅揭示了俄罗斯的战略焦虑,更让中俄的“默契配合”成为国际焦点。
俄罗斯选择在此时提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背后藏着三重深意。首先,试探中方立场,在美俄关系出现“破冰”迹象的敏感期,俄方通过塔斯社记者的询问抛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对中方可能因美国施压而调整对俄政策的担忧。毕竟特朗普政府正试图拉拢俄罗斯,甚至提出让其重返G7,俄方需要确认中方的态度是否会产生动摇。
其次,强化战略安全感,面对美国军事威胁,俄罗斯急需用中俄关系的“确定性”对冲美俄关系的“不确定性”,俄乌冲突持续三年,俄罗斯承受着西方上万项制裁,而中俄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能源合作项目激增,成为其经济命脉,因此他们在此时重提条约,意在强调中俄合作的历史根基与稳定性。最后,暗示合作存在升级的可能,虽然条约早已失效,但俄方可能希望借此唤起历史记忆,试探中方对深化军事协作的态度。
面对俄罗斯的“历史牌”,中方的回应既坚定又凸显智慧,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再次重申,“中俄合作既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影响”。这一表态直指问题核心,美俄怎么互动是他们自己的事,中方既不会干涉,也不会因此改变对俄的态度。
具体来看,中方立场包含三层深意,第一个是不结盟的底线,尽管中俄军事合作“无上限”,但我们始终坚持“不结盟”这一原则;第二个是不对抗的智慧,作为对方的最大邻国,中俄深知对抗只会两败俱伤;第三个是不受第三方左右的定力,无论美俄关系如何变化,中俄合作都只基于共同利益而不是外部压力。
美国的施压不仅不会达成目的,反而会成为中俄协作的“催化剂”。特朗普政府一边威胁出兵乌克兰,一边拉拢俄罗斯重返西方阵营,试图分化中俄。但俄方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拉拢只是权宜之计,而中国提供的市场、技术和战略支持才是长远保障。因此,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迅速表态“高度重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主动给中方吃“定心丸”。
中方的回应则充满战略远见,既没有因为俄方提及历史条约而过度反应,也不会因为美国威胁而改变劝和促谈的立场。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曾是应对美西方围堵的产物,但最终还是名存实亡,如今俄罗斯重提这一“约定”,中方选择以更高明的“三不原则”来应对,既汲取历史教训,又为新型大国关系树立典范。当下,美国试图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挑拨离间,但中俄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战略协作是不需要通过条约捆绑的,共同利益与务实合作才是抵御风浪的最佳锚点。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