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天赋一饼,作者:黛西
最近几天,我在好几个群里看到了南风窗的一篇文章:《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
里面提到说,哈佛大学2024年秋季,取消了30多门课,涉及20多个系,主要是文科。
还贴了两个十分扎心的排名。
一个是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STEM学科。
来源: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还有一个是美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排名,上榜的大多是文科专业。
来源: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原因么,不用分析也能猜出个大概。
一是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企业更愿意招那些来了就能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理工牛马。
二是文科专业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像文史哲的应用性比较低,偏学术研究,但问题是哪来那么多学术让你研究。
“文科倒闭潮”,“文科大消亡”,“学文科没用”,最近被媒体铺天盖地渲染。
但我倒觉得,这一波“文科倒闭”的终点不是“没落”,而是“去泡沫化”。
以前高校开设的一些文科专业,很多人选择它主要是因为学得轻松,不像理工科那么废脑子,学历相对容易混,导致文科学历有很大的水分。
现在砍掉一部分文科专业,就是在挤水分,去泡沫。
留下“硬核”的文科,让文科生源集中到真正重要的领域。
比如法律、国际关系等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类文科不但不会消亡,含金量还会继续上升。
媒体都在喊“文科生天塌了”,而我感受到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差”。
身边很多迹象,让我看到了一种“很新的文科”在崛起。
前阵子,我收到了母校慕尼黑工大的毕业生杂志,上面提到说,学校今年新开的一个英语授课的专业AI in Society(人工智能在社会中)。
让我有些惊讶的是,已经有人(拖我妈)找我打听,孩子学文科有没有可能申请这个专业。
我的第一反应是,文科肯定不合适AI专业。
后来又去学校网站多了解了下,我发现这个专业不是传统工科,而是文理结合的一个跨专业学科。
专业涉及到了人机交互,数据处理,深度学习,但不是让你写程序,而是研究人工智能走进社会后,面对伦理、道德、法学等等问题,人们如何去解决这些困境。
作为德国工科top1,一直以来几乎都是主打理工科强项,现在却新开了个有很大文科属性的AI专业,相当说明问题了。
说明了啥问题?
说明文科不是没出路,而是会出现一个新出路。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职业,同时也会催生很多新职业。
而这些新职业,我相信很多会出现在文科和技术的交叉地带。
比如AI伦理顾问,以前觉得是科幻电影里虚构的职业,而现在,我认识的圈子里就有人在做这个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发已经在各个行业里深度应用,如果不加以规范,它可能会侵犯我们的隐私,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所以人需要给人工智能设定边界,确保技术的开发不侵犯个人隐私,不会加剧社会不公,保证算法尽可能公平和透明,避免决策带有歧视偏见。
这不是单纯靠技术和代码能解决的,需要哲学、社会学等文科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实现。
而一个文科生如果完全不懂技术和算法逻辑,是很难给AI设立边界的。
文科生在科技时代的竞争力,就在于能不能拥抱技术,把人文和前沿科技跨界结合起来。
都在喊“学文科没用”,我作为理科生,完全不同意。
现在的科技产品,已经不再是依靠单纯堆叠功能和配置,去说服用户了。
你需要讲出一个好故事,去打动用户。
文科生相比理科生,更擅长讲出打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对科技公司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苹果发布新ipad,广告片从来不会告诉你,这个ipad的处理器有多牛,摄像头有多少像素。
广告片子里展示的,往往是一些简单温馨的画面,一家人围在平板跟前看,孩子用平板和远方的亲人视频聊天。
这些画面就是在讲故事,让你想象自己拥有了这个产品,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些文案和广告片的创意,需要擅长叙事和抒情的文科生。
理科生负责设计产品,文科生负责把产品包装成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东西。
那么多会讲故事的文科生,为啥非让你来讲呢?
因为你不光会讲故事,你还懂一些技术。
你不需要懂怎么做技术开发,但你要能和工程师对话。
你能从技术角度去思考产品背后的价值,然后把这些复杂的信息,用人话和故事呈现给消费者。
这就是未来吃香的文科生的画像,科技和人文的结合体。
我最近看了一部职场题材的新电影,邓超主演的《胜券在握》。
里面有个技术小哥叫哈雷,他设计了一个很特别的AI,名字有点中二,叫做“铃源真天慧雅美紫”。
这个AI能被所有人看好,首先肯定是因为哈雷的技术牛,这个毫无疑问。
但更重要的是,哈雷对这个虚拟角色倾注了深厚的情感。
这种人文情感甚至超越了代码逻辑,所以这个AI很有“人味儿”,甚至在某些瞬间让人怀疑,它是不是有情感存在的。
假设哈雷只是一个纯理工脑的技术宅,他可能也会做出一个高效的AI工具,但不会做出能打动人、能把人聊得嘴角上扬的“铃源真天慧雅美紫”。
而“铃源真天慧雅美紫”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可以传递一种温暖的情感,这靠的不仅是代码,而是哈雷通过人文视角打造的共情力。
当然了,拍电影会夸张一些,但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好诠释了一点——好的技术不止是代码,也是人文。
代码让产品有了功能,而人文让产品有了温度。
理科生把技术转化为服务人的工具,懂技术的文科生让工具变得有温度,这就是文科生的破局之路。
本文转自公众号「天赋一饼」,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黛西,旅居德国16年的高知妈妈,毕业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硕,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童书策划人,阅读推广人。
来源:公众号「天赋一饼」,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育儿界的“人间清醒”,分享德国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养,给孩子带来精神食粮,为父母点亮一道光,欢迎关注。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