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丝绸之路 : 生态承载力评价》(甄霖等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 1)是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简称“丝路环境”专项)课题“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绿色丝绸之路大部分共建国家和地区处于气候及地质变化的敏感地带,自然环境十分复杂,生态环境多样而脆弱。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评价(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ECC)是从生态供给的脆弱性和限制性、生态消耗的结构和强度出发,旨在从全域到重点国别定量揭示区域生态资源的承载状态与水平变化。


▲ 生态承载力评价总技术框架

本书从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着手,基于生态供给和生态消耗研究基础,建立了一套包含生态供给、生态消耗、生态承载力及其未来情景的技术体系和评价方法,定量揭示了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生态承载状态及压力,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本书主要结论摘要如下。

▋1. 2000 年以来,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国家单位面积陆地生态系统生态供给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从不同生态系统来看,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生态供给水平总体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供给水平总体呈现出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在生态敏感性方面,绿色丝绸之路大部分地区属于敏感区,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国家;同时,共建国家农田生态系统较为敏感,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一般。生态暴露度方面,强烈暴露区在绿色丝绸之路各个共建国家均有分布;同时,大部分地区的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呈中等以上暴露。生态脆弱性方面,高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北部、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同时,共建国家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地区属于脆弱区。另外,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国家生态供给限制性较高,限制性较高区中,森林、草地、农田三大生态系统生态供给限制性较高。


▲ 2000~2015 年共建国家陆地生态系统生态供给水平空间分布

▋2. 农田、森林和草地消耗水平、结构与演变规律因研究尺度的不同而不同。

全域尺度,农田、森林和草地消耗总量和人均消耗量均显著增长,分别以谷物、薪材与木炭和奶类占主导。分区尺度,除蒙俄和中东欧外,其余分区农田消耗总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增长;除中东欧外,其余分区草地消耗总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增长;所有分区森林消耗总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增长。国家尺度,农田、森林和草地消耗总量以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最高,以东帝汶、马尔代夫等人口小国最低。消耗结构变化一般表现为,区域愈发达,蔬果、奶类等消耗占比愈高;反之,谷物、薯类等消耗占比愈高。年人均消耗量以中东欧最高,变化仅在中亚和中国显著增加。消耗总量受国家人口规模的制约,人均生态消耗量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资源量等因素影响,呈现东南亚和中东欧两大高中心。


▲ 2020 年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国家生态消耗结构

▋3. 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地区生态承载力总量丰富,尚存在较大剩余生态承载空间,生态承载力处于富富有余状态,但生态保护的约束性强。


2019 年,绿色丝绸之路全域生态承载力处于富富有余状态。若考虑生态保护的限制作用,全域生态承载力仅为生态承载力上限量的56.41%,生态承载力处于盈余状态。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与人口持续增长的双重驱动下,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地区剩余生态承载空间呈快速下降态势。2000~2019 年,绿色丝绸之路全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使得居民生态资源需求水平提高,进而导致生态承载力(考虑生态保护)从76.24 亿人下降到64.89 亿人。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地区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生态承载力与人口空间分布不匹配,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总体盈余、局部超载”的现象。2019 年,绿色丝绸之路全域生态承载力处于富富有余状态(不考虑生态保护),但有20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超载或严重超载状态。


▲ 2000~2019 年绿色丝绸之路各共建区域生态承载状态(考虑生态保护)

▋4. 依据分类施策原则提出共建国家国别的生态承载力谐适策略。

至2050 年,绿色发展情景下,28 个国家的林农草生态系统呈超载状态;12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农田限制,15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森林限制,37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草地限制。基准情景下,30 个国家的林农草生态系统呈超载状态;12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农田限制,16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森林限制,36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草地限制。区域竞争情景下,31 个国家的林农草生态系统呈超载状态,36个国家的林农草生态系统呈盈余状态;10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农田限制,15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森林限制,39 个国家生态承载力受到草地限制。


▲ 2050 年基准情景下共建国家林农草生态承载状态空间分布

依据分类施策原则提出共建国家国别的生态承载力谐适策略

  • 以农田为主要限制类型,处于生态超载状态的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加工、运输过程中的粮食损失以及食物浪费率;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的国家,宜加强农业投资,强化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以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提升农业产量与效率。

  • 以森林为主要限制类型,处于生态超载状态的国家,包括缅甸等国家,宜加强森林保护与修护;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的国家,宜加强森林保护与管理措施,保护优质天然林并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

  • 以草地为主要限制类型,处于生态超载状态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等国,宜采取退牧还草、休牧、轮牧与禁牧等措施促使草地自然恢复;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的国家,主要包括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宜调控载畜规模,减轻草地载畜压力,发展保护型草牧业模式。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得到了课题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全额资助和大力支持。本书由子课题负责人甄霖拟定大纲、组织撰写,全书统稿、审定由甄霖负责完成。

本书可供从事生态资源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地理研究等主题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等查阅参考。读者有任何问题、意见和建议欢迎写邮件反馈到zhenl@igsnrr.ac.cn 或jiamm. 19b@igsnrr. ac.cn,作者会认真考虑、及时修正。

本文摘编自《绿色丝绸之路 : 生态承载力评价》(甄霖等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 1)一书“前言”“摘要”,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审图号:GS 京(2024)2486 号

ISBN 978-7-03-075252-9

责任编辑:石 珺 祁惠惠


(点击书名可购买该书)

绿色丝绸之路: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绿色丝绸之路: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绿色丝绸之路:土地承载力评价

绿色丝绸之路:生态承载力评价

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

越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

老挝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

尼泊尔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

孟加拉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

哈萨克斯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

乌兹别克斯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