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2》以单日4.82亿的票房横扫春节档时,谁也没想到这部承载着“国漫崛起”期待的作品,会在短短十天内遭遇断崖式下跌——2月17日票房仅1.92亿,跌幅高达60%,预测总票房从160亿连续两日下调至150亿。



社交媒体上“特效堆砌”“剧情套路”“爹味说教”的差评如野火蔓延,有人直言“特效再炸也救不了稀碎的剧本”,更有观众调侃“建议改名《哪吒之魔性消费》”。这部曾让观众热泪盈眶的续作,究竟踩中了哪些雷区?




档期选择成了第一道暗礁。春节档看似黄金档期,实则暗藏杀机,《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强敌环伺下,《哪吒2》的排片空间被严重挤压。



更致命的是节后工作日效应——元宵节后学生返校、上班族复工,核心观影群体流失导致单日票房缩水超六成。有家长在微博吐槽:“带孩子三刷时发现影厅空了一半,寒假结束后的冷清比电影里的冰封陈塘关还刺骨。”




影片自身的“内伤”更值得深究。虽然海底妖族锁链漫天的特效令人屏息,哪吒剔骨还父的镜头震撼到“隔着银幕都疼”,但观众对“视觉轰炸”产生了审美疲劳。



豆瓣短评区的高赞差评一针见血:“前作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续集变成‘特效由我不由剧情’。” 新角色申小豹的“工具人”属性、敖丙父子被指“抄袭《魔戒》精灵王”的设计,让原本期待角色成长的观众大失所望。



更引发争议的是价值观表达——屠城情节被批“三观不正”,哪吒母亲戏份删减遭质疑“厌女”,甚至有教育博主发长文批评“李靖式爹味教育正在毒害下一代”。




宣发策略的失误推波助澜。片方过度消费前作情怀,预告片里“五年磨一剑”“国漫天花板”的营销话术吊足胃口,却对剧情创新点语焉不详。当观众发现“逆天改命”内核变成“接受命运”的说教时,落差感直接转化为差评。



票价上涨更是雪上加霜,春节档平均75元的票价让三口之家观影成本突破200元,有观众在购票平台留言:“这价格够买哪吒全套手办了,何必来看注水剧情?”


不过在一片唱衰声中,仍有死忠粉在超话坚持安利。二次元画手@饺子真爱粉 用“山河社稷图”风格绘制票房曲线图,配文“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影评人木易movie则认为“160亿预测仍有可能,毕竟全球票房已超《侏罗纪世界》”。

只是当“特效惊艳”“文化输出”的滤镜褪去,观众开始用脚投票——猫眼数据显示,影片二刷率从首周的18%暴跌至4.7%。

这场关于国漫未来的争论,或许正如片中那句台词:“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只是这次,观众不想再为情怀买单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