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斋文集》中有一句话: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

多少家庭不和的根源,都在于表达不当、言语不节。

明明可以好好说话,却语气生硬,没两句话就能开吵。

这样的家庭,内耗不断,令人窒息,生活也是一地鸡毛。

反之,稳定情绪,和缓语气,家庭和睦,再穷也能发家。


反问,不如陈述

《礼记》有言:

“恶言不出于口。”

而说话时,最伤人的语气是什么?

毫无疑问,排在第一的就是:反问语气。

因为反问,包含否定和贬低双重意味,攻击性最强。

家人听到后,只会浑身难受,好似有股无名怒火压在胸口。

比如:家人问东西在哪时,明明可以说“我不知道,你找找。”

但一开口却是“你自己没长眼睛?不会自己找?”

一个简单的陈述,就能给出答案,却非要带着讽刺,用反问句噎人。

这些反问,看似无心,实则伤人,反问多了,情也淡了,矛盾也多了。

沟通是一门艺术,多用陈述句,少用反问句,心平气和说话,家庭关系也就和谐了。

强硬,不如柔和

大家都听过北风和南风的寓言故事。

北风用蛮力让路人脱掉衣服,结果适得其反。

南风出手,吹起柔弱的暖风,反倒如愿以偿。

和家人说话亦是如此,比起强硬命令,柔言软语更有用。

就像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疾言厉色地说:

“下次再这样,我决不轻饶!”

孩子被批得体无完肤,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若是温和地说“下次一定努力,我相信你可以的”,孩子才会备受鼓励。

《道德经》中说:

“柔弱胜刚强。”

你的语气越硬,姿态越高,越容易激起怨愤,产生逆反心理。

语气柔和,表达诉求,说出期许,让家人感到被尊重和理解,爱意流动间,家才会越来越好。

沮丧,不如积极

《醒世恒言》中说:

“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养一张富贵嘴,说积极向上的话,才有福气临门。

反之,消极悲观,丧气话连连,再好的运势也会消散。

作家林清玄小时候家境贫苦,母亲整日为生计奔波劳碌。

但比起其他穷苦人的怨声载道,母亲从未说过哀怨的话。

他回忆说:

“幼年生活虽然艰苦,但童年记忆却是幸福的。”

恰恰是母亲言语的积极,扭转了一家人原本不幸福的命运。

言由心生,境随心转。

在家中,多说乐观向上的话,把日子往好处盼,再难的处境也能否极泰来。

责备,不如宽慰

杨绛说:

“中国家庭的悲剧,多数都源自于遇事爱责备的相处模式。”

《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就描述了一段她和丈夫钱钟书的对话。

杨绛在医院生小孩,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说:“墨水呀!”

杨绛安抚他,说:“墨水也能洗。”

回家后钱钟书把台灯弄坏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又放心地回家了。

遇事时,揪着家人的过错不放,站在道德高点去指责。

不仅挽回不了损失,还会滋生新的矛盾和纷争。

一万句高高在上的“都怪你”,都不如一句体贴的“没关系”。

得理也饶人,才能让感情逐渐升温,又何愁人不和、家不兴?

打击,不如鼓励

经常被父母夸奖的孩子,则会表现地越来越出色,就算不获得多好的成就,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梁启超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对待家人态度温和,更从不吝惜对孩子们的夸奖和鼓励。

有一天,次女梁思庄因考试只得了十六名而沮丧,梁启超却安慰女儿: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努力便好了。

在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良好家风中,梁启超九个子女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成为近代史中的家教典范。

在孩子心中,父母几乎就是他们的全世界,是他们最重要的人。

我们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一个评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紧紧贴在身上的标签,即使你忘了,孩子也会记得清清楚楚。

为人父母,请千万记住,以爱之名,好好说话。

最后,和大家分享《请停止无用社交》一书中,归纳出的好好说话的秘诀:

第一,去赞扬和感谢,不要觉得理所当然

我们容易把亲密的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不吝赞扬,不忘感谢,才能让生活充满小确幸。

第二,去鼓励和肯定,不要讥讽和嘲笑

开玩笑、吐槽都要注意分寸,不要把刻薄当成幽默。

第三,去商量和建议,不要支配式沟通

即使是相互熟悉的人,也不会喜欢对方颐指气使,指手画脚。

第四,去走心地回应,不要敷衍了事

“可能吧,也许吧,都可以吧。”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对话,并未做出真正回应,给出明确性的,走心的回应,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正在被重视。

第五,产生分歧,不以抱怨的方式让对方改变

可以表达不满,但不攻击个人,要实事求是,而不是充满情绪性的埋怨。任何关系,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持,用爱去好好说话。

人生很短,琐事很多,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好好说话的人,遇上能对你好好说话的人,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安如平日。


来源/儒风大家、十点读书

图片/摄图网

编辑/刘斌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