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议会选举将于2月23日举行,最新民调显示,成立仅12年的极右翼“网红”政党德国选择党(AfD)在经历戏剧性支持率“过山车”后保持了自2021年上届选举以来的升势,有望成为议会第二大党。
两份民调 一个结论
2月19日公布的、由YouGov为德新社所作民调暨MRP“最终(选前最后一次)预测”显示,中右翼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将获得29.9%选票(高于上届的24%),在总计630个议席的德国议会获得220席(选前196席);德国选择党将获得19.7%的选票(上届10%)和145个议席(选前76席),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并创下该党自2012年成立以来的最好联邦选举表现;现最大执政党社民党(SPD)将获得15.0%选票(上届高达26%和115个议席(选前多达207个)退居第三;第二大执政党绿党(Greens)将以12.7%选票和94个议席列第四;左翼党(Linke)、萨拉瓦根克内西特联盟 (BSW,极左翼但反移民,上届选举后从左翼党分裂而来)和去年11月前的第三大执政党自民党(FDP)将分别获得7.5%、4.6%和4.5%选票。
由于德国采取比例代表制,每个选民都会同时投出“选人”和“选党”两张票,但只有得票率超过5%且赢得至少3个选区的政党才能获得联邦议会议席,因此得票率预测徘徊在5%上下的左翼党、BSW和自民党能否获得议席都在两可间,而多或少一个议会党团将对选举后组阁和德国政治运作格局产生重大变数,以左翼党为例,如果保住民调预测的7.5%选票,他们将获得55个议席,反之若得票率为4.99%,则连一席都没有。
近几年风头正劲的德国选择党及其党领魏德尔(Alice Weidel.)的民意和人气可谓坐了个戏剧性的过山车:去年12月底起接连在马格德堡圣诞市场、阿沙芬堡和慕尼黑近阿沙芬堡发难民背景的群死群伤重大突发事件,令大打“反移民”和“反犯罪”旗号的选择党和魏德尔人气扶摇直上,甚至在某些有倾向性网络评论中大有问鼎之势;但今年1月29日,基民盟/基社盟在事实上获得选择党合作前提下通过针对执政联盟和政府的5点“加强边界防控”议案,此后该党高层(如基民盟副主席卡斯滕.林内曼)发表疑似不排除与选择党合作的模糊宣言,被质疑有意踩过“任何政党不得与极端党派合作”政治底线,引来前总理默克尔等带头驳斥,选择党和魏德尔声势“大跳水”;但随着选举日的临近,二者的人气和支持率又迅速触底反弹。一番折腾后选择党支持率仅比2024年6月高出3.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此前最大胆的预期,但已重拾升势。
该民调显示,已做好选择的选民占比不过38%,而多达27%的选民至今拿不定主意(其中7%甚至打算投票日当天再拿主意),这意味着此次选举在德国选制下变数大增。】
另一项稍早(2月14日)公布的、由德国之声电台(DW)所作民调显示,基民盟/基社盟得票率将达32%,选择党21%居第二,社民党14%居第三,绿党14%、左翼党6%、BSW4.5%、自民党4.0%仍徘徊在“生死线”上下,数据虽有差异,但结论与趋势几乎与YouGov如出一辙。
即一个悬念——谁来担纲组阁和一个疑问——选择党在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后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极右翼的得与传统政党的失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12年前初初成立的选择党还是个以反欧元为主要纲领、极右翼色彩不甚明显的政党,但如今已“右”到连欧洲“同类”都害怕的地步(法国极右翼国民联盟FN领袖勒庞2024年动议将该党逐出极右翼在欧洲议会的党团联盟“爱国者欧洲”),德国法院日前裁定,公开指责该党重要领袖霍克为“法西斯分子”不构成诽谤。如今魏德尔的选举造势中大谈“社会彻底改造”、“立即退出欧盟”、“封锁边界”,并毫不避讳对穆斯林等群体的“另眼相看”,其反移民口号也“升级”到连“不能同化的已入籍者”也不放过的地步。在原东德的部分地区,地方性选择党外围组织和新纳粹团体合作已毫不避讳。
几乎所有分析家均指出,选择党之所以“加速向右”,是因为尝到了甜头:该党如今在原东德除柏林地区外的绝大多数区域占据压倒性优势,且迅速凝聚起对年轻人、网民和男性的强大“磁性”。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西部的“右转”和欧洲怀疑论趋势,才让搭上顺风车的选择党和魏德尔不断打“右舵”。
而中左、中右主要政党的一再失策则给了极右翼关键性“助推”。
2015年,原本在接纳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上一贯持重的默克尔迫于舆论压力,本着一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策略,180°转为对难民大开国门,导致至少130万难民涌入德国,带来巨大财政、福利压力和严重犯罪率上升及社会矛盾,选择党和魏德尔正是抓住这一被基民盟/基社盟开启,又被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联合组成的朔尔茨(Olaf Scholz)中左政府“发扬光大”的争议性政策穷追猛打,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实空”。2月16日最后一次选前党领辩论中,魏德尔不仅继续抓住“犯罪问题”和“移民安全问题”不放,而且将之归纳为“自默克尔执政以来的积弊”——这是极巧妙的一招“必杀”,因为这意味着除选择党和不成气候的左翼党外,德国所有议会党派无一能够逃脱“火力范围”。
朔尔茨所领导的三党联盟上台后内政外交“疑问手”不断,不仅无法回应公众对魏德尔被概括为“德国安全问题”这一“大题目”的犯罪率和移民问题之忧虑,且在经济治理和对外政策上表现令人失望。执政联盟内部,绿党占据多个重要部长职位却表现“辣眼”,朔尔茨又在去年11月草率发动针对自民党的清算,解雇该党籍部长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导致执政联盟破裂,针对内阁的不信任动议在12月被通过,选择党得以提前逾半年(原定9月),在自己选择的有利时间点发动选战。
基民盟/基社盟急于求成冒险采用接近选择党的口号(如同样大谈“德国安全”和党领梅尔茨Friedrich Merz,为推翻中左内阁不惜触碰被称作“防火墙”firewall的“不与极端政党合作”底线,结果不但造成本阵营“塌方”(默克尔公开痛斥,德国多地爆发本党支持者抗议示威),也适得其反地助长了选择党和魏德尔的气势(既然中右都不得不附和极右,那干脆直接选极右好了),多项非正式统计显示,梅尔茨的表现尤其不受女性和年轻人欢迎,而前者本是其极力争取的中左翼基本盘,后者则是其希望撼动的魏德尔基本盘。
被戏称为“网红党”、“网红政治家”的选择党和魏德尔对网络社交平台的适应度也是其影响力迅速扩张的关键:YouGov调查显示,德国选民使用Facebook、X、Instagram、TikTok 和 YouTube 等平台获取选举信息的占比为27%,而选择党支持者中这一比例竟高达40%以上。当公众厌倦了无休止的“绿色经济”主流媒体轰炸,且对主流政党和现政府执政不满时,非传统平台的传播力和杀伤力都会被放大。
与某些国外预测相反,乌克兰问题和“特朗普(Donald Trump)因素”对选择党及魏德尔选情帮助不大,甚至可能帮倒忙:上周ZDF德国新闻广播公司民调显示,支持援助乌克兰的德国受访者比例高达67%,显示在特朗普不断扬言“让欧洲人自己保卫自己”形势下,多数德国人更担心“东边威胁”,事实上迄今也只有选择党和BSW主张停止援助;至于“特朗普因素”,舆情显示,1月9日马斯克(Elon Musk)在网上露骨吹捧选择党为“德国未来”和2月1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不顾德国东道主意愿公然在慕尼黑和平大会场外会晤魏德尔并为之“站台”,都令选择党人气一度受挫,正如分析家们所指出的,近期特朗普及其要员不断发出针对德国的“不敬言论”已激发德国普遍不满(美因茨大学政治学家阿茨海默Kai Arzheimer,称“特朗普在德国并不受欢迎——甚至许多选择党的支持者也不喜欢他”),如果“特朗普们”继续“嘴臭”,未必对选择党更有利。
某种程度上“防火墙”也帮了极右翼的忙:正因为所有潜在的执政联盟都不可能接纳选择党,选择党和魏德尔才可以最充分利用公众对多年政府政策和政绩的不满——因为他们完全无需为此负责。
“造王者”还是“搅局者”
由于选举制度所限,战后德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单一政党执政(最后一次是1957-1961年的基民盟/基社盟政府),此次选举也不会例外。
种种迹象表明,在1月29日的轩然大波后,不论中左、中右都不敢再在组阁层面轻言打破“防火墙”,这意味着即便成为议会第二大党,选择党和魏德尔也只能扮演“搅局者”而非“造王者”,因为传统大党宁可弄险也绝不敢与选择党组阁。
从目前民调形势看,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联手组成的“大联合政府”,其次是基民盟/基社盟和绿党联合组成的“黑绿”联合政府。但前者可能因“1.29事件”伤了和气,后者不仅有可能因“三小只”能否进入议会的变数造成凑不够316席的组阁简单多数,而且基社盟负责人索德尔(Markus Söder)正以“反绿党”为纲领参选巴伐利亚州长,显然有点“犯冲”。
最新(2月14日)ARD Deutschlandtrend民调显示,魏德尔作为总理人选的支持率并不高,仅19%,增长率也差强人意(较一周前增加1%),她的“亮眼”很大程度上拜对手同样表现糟糕所赐——且即便如此她仍然是主要政党中总理支持率最低的(梅尔茨34%,朔尔茨26%,绿党的哈贝壳Robert Habeck 25%)
尽管声势浩大,但许多德国分析家,如图宾根大学欧洲政治学者阿拜尔斯(Gabriele Abels)和海德堡大学政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Ruprecht-Karls-Universitat Heidelberg)学者博巴斯(Endre Borbath)等指出,德国极右翼和魏德尔对德国乃至欧洲政治格局最大的“杀伤力”并非是否有望扮演“造王者”甚至自己“称王”,而是让极右翼的思想和逻辑潜移默化地渗透侵蚀“公认的政治概念”:如今德国政治家不论左右都在大谈“德国安全就是移民和难民问题”,放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直到不久前人们还普遍相信,许多投票给选择党的德国选民是在投“抗议票”,但倘主要政党的表现继续令人失望,这些“抗议票”中的相当一部分,或许或真的转化为自觉支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