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成文于2月15日,原为付费文章,现在公开,以下为正文。

2月23日,德国将会举行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在选举后组阁成功的政党联盟,将成为执政联盟,舒尔茨离下台不远了。

可以预见的是,在德国政治光谱中,不仅基督教民主联盟与基督教社会联盟的选绩会好于英国保守党在去年7月的选绩,而且,德国另类选择党的选绩,也会必然好于英国改革党。

今天的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当前选情

2)德国当前选举体制

3)德国选择党有可能执政吗?

4)为何德国选择党选绩会好于英国改革党?

(一)

首先是总结性陈述:基督教民主党联盟(CDU)与基督教社会联盟(CSU)的民调支持率排第一,德国选择党(AfD)排名第二,当前的执政党社会民主党(SPD)排名第三。



截至当地时间2月14日,综合多家民调机构的结果后,显示基民盟与基社盟的支持率为29.2%,选择党为21.4%,社会民主党为15.7%,绿党为13.2%,左翼党为5.5%。

下图是当前民调结果(下图中的当前民调与上图中的数据,有微小差异),与上一次联邦议院选举结果的对比:



从中可以看出,社会民主党的支持率下滑11.7个百分点,基民盟与基社盟的支持率涨7.8个百分点,绿党下滑0.7个百分点,选择党支持率涨10.6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基民盟与基社盟极有可能在选举中取得相对多数席位。如果基民盟与基社盟组成的联盟赢得了选举,那么选民们希望哪个党派与基民盟、基社盟共同组阁呢?



有32%的人希望是社会民主党,17%的人希望是选择党。16%的人希望是绿党。

(二)

德国的选举体制,是非常复杂的,似乎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虽然德国也有单一选区,每个选民也是投两票(two votes,但不一定是分开的两张票),一票投给候选人,一票投给政党(政党票)。但是这种单一选区两票制,与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单一选区两票制,是完全不同的。

德国各政党在联邦议院所获得的席位,会在总量上进行调整,依据什么进行调整呢?依据各个政党在政党票中的得票率进行分配。所以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政党在政党票中的得票率是多少,它在联邦议院中的席位占比大致就是多少。

可能有读者会说:我懂了,这不就是和以色列的选举体制一样吗?

并非如此!

以色列的选举体制中,是没有单一选区的,而是全国作为一个整体选区,而且,也不是两票制,每个以色列选民,只投一张政党票,除此之外,不投其他票。

下图是对2023年德国选举法修改之后的选举体制。



现在的选举制度中,德国已经取消了超额席位(Overhang Seats,又叫过度当选席位),当然也就相应地取消了补偿席位(Compensatory Seats)。

其实,这项改革的实施,也就意味着,即使一位候选人赢得了一个单一选区的选举,这个候选人也不一定就能成为议员(见上图绿色方框内的描述)。

改革过后,德国各政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与其在政党票中的得票率,就更加具有一致性了。

另外,2023年的改革中的一项规定,是有利于选择党,而不利于德国左翼党与基民盟基社盟联盟的。



为何呢?这项由舒尔茨提交的改革中,最初的要求是:一个政党不仅要获得至少三个单一选区席位,同时还要在政党票中获得至少5%的支持率,否则,该政党不能参与席位分配。

几个大党对于这个提议,其实是无所谓,选择党也已经算是大党了,它也无所谓。但是对于左翼党(Left Party,这是一个政党的名字,而不是对左翼政党的统称)而言,就不好了。因为在2021年的选举中,该党的政党票支持率是4.9%。

为何基民盟与基社盟也反对呢?这不是德国最大的党派吗?原因在于,基民盟与基社盟其实是两个党派组成的政治实体,其中,基社盟是一个小党派,基本上只在巴伐利亚州活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的支持率,通常也很难超过5%。

不过在去年七月,德国宪法法院推翻了舒尔茨的这个改革,但是保留了取消超额席位与补偿席位的改革。

(三)

德国选择党有可能在今年二月份的选举后执政吗?或共同执政吗?

当前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率排名第二,超过了21%,这也就意味着,德国选择党将在联邦议院中占据21%左右的席位。

这个占比,会超过现在的执政党社会民主党。

但是,占据21%左右的席位,并不足以单独执政,而是需要与其他党组成执政联盟,共同执政。

那么,极有可能在联邦议院中占据30%左右席位的基民盟与基社盟会与选择党合作吗?



至少在当下,基民盟基社盟已经排除了与选择党联合执政的可能性。而社会民主党与绿党就更不可能与选择党合作了。

因此,只要这几个大党不转变态度,那么选择党是不可能执政的,魏德尔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任总理。

除非,选择党在联邦议院中单独过半,不过这种可能性,仅在理论上存在。

鉴于基民盟基社盟在当前的民调中大幅领先社会民主党与绿党,因此基民盟基社盟将会在组阁谈判中取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中右派的基民盟基社盟与中左派的社会民主党等党派联合执政,也并非不可能,在先前的默克尔内阁中,就是如此。

毕竟,德国独特的选举体制,造成了无人过半的情况。



可能会有读者问:看来德国议会也算是小党林立了,那为何德国总理这个职位,却很稳定呢?

这是因为德国制度中,有一个叫做“建设性不信任案”的制度设计。

我们知道,在一般的议会制国家,只要议会通过了对总理或首相的不信任案,总理或首相要么辞职,要么解散议会提前大选。

但是在德国,议会想要发起不信任案,却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得先找出一个可以立即走马上任担任总理的人,然后才能发起对总理的不信任案。

(四)

德国右派与英国右派政党在选绩上的区别,主要归因于选举制度的不同。

英国所有的议会选区,都是小选区,每个小选区选出一人,然后组成英国下议院,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成分的议员。

同时,选民们也只在选举中投一张票,而且也采用一轮选举制。只要一个候选人获得了多数选票,即使没有过半,此候选人也会当选为议员。

这样的选举制度,极有利于大党派,而不利于小党派。如果德国也是这样的选举体制,那么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基民盟与基社盟恐怕足以单独执政,而不需要与其他党派联合。



在去年七月的议会选举中,英国工党的得票率是33.7%,保守党是23.7%,改革党是14.3%,自由党是12.2%。

然而,反映在议会席位上,工党却获得了63.2%的席位;保守党获得了18.6%的席位;排名第三的改革党,其席位数仅有5个,在议会总席位数中的占比为0.7%;自由党获得了11.1%的席位。

为何改革党获得了14.3%的得票率,席位数却只有5个,而新芬党得票率仅为0.7%,但席位数却多达7个呢?

这是因为改革党选民的地域分布太广了,他们人数虽然多,但是却被摊薄了。因而在绝大多数的选区中,他们的人数,都不足以让改革党的候选人获得多数票。

而新芬党是一个位于北爱尔兰的党派,这个党的地域性很强,所以,虽然这个党的选民少,但是由于他们集中居住,因而能确保新芬党获得几个席位。

其实,如果去年的选举中,改革党能够像上上次选举时那样,不推出候选人的话,那么保守党是绝不可能输得那么惨的,工党也不可能赢得412个席位。

改革党与保守党同属右派阵营,两个党派加起来的得票率为38%,已经超过工党了。

因此,这也便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英国式选举体制虽然有利于大党,但前提是,一个阵营不能分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澳大利亚人舍弃了英国在选区内的简单多数制(first-past-the-post voting),而引入了“即时复决制(instant runoff voting)”。我之前讲过即时复决制,今天就不讲了。

所以,选举制度的不同,导致了英国与德国选举结果的迥异。



这不仅反应在改革党与选择党的情况上,也反应在工党与基民盟基社盟的情况上。工党获得33.7%的选票,便可以拿下63.2%的席位。而基民盟基社盟在政党票中获得30%左右的得票率,最后在联邦议院的总席位中,也就只能有30%左右的席位。

这两种选举制度,各有优劣,无法一概而论。

同时,我也认为,各位读者不能因为某一次选举结果不是你想看到的情况,因而否定一种选举制度。我们需要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一种选举制度。

感谢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