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这是电影《芳华》最后的经典旁白,总会让人想起老去的一代中华儿女,很多人看过电影都对主角何小萍的命运跌宕感到唏嘘不已,殊不知,这一角色原型的生命早就永远地定格在了24岁。
原型为何人?她是昔日军中的“芭蕾之花”,也是战友们公认的“最美女兵”,短暂的一生还有一个壮烈且沉重的标签——“对越反击战牺牲的第一个女兵”,正是郭蓉蓉。
其实,当年中越掀起战端时,郭蓉蓉本可以留守大后方,可她因何一定要冲上战斗第一线?又是怎样的遭遇让她死状凄惨,一度引来无数战士们怒喊着要为她报仇?
郭蓉蓉生于1955年,是地道的山东妹子,从小受到良好熏陶,立志要成为一名报效祖国的新时代英雄。
16岁那年,跟随在北京教书的哥哥,她也来到北京开始学习芭蕾舞,兄妹俩拮据的日子里,哥哥还是尽全力支持着郭蓉蓉的梦想,希望她如愿成为一名文艺兵。
遗憾的是,最初应征入伍时,郭蓉蓉因为父亲的身份背景没能通过政审,哥哥几经周折将她安排到54军162师宣传队作助演,苦苦奋斗4年后才有了军籍。
那段身为助演的日子里,郭蓉蓉从未因为没有军籍而消极怠工,相反,她对舞台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热爱,为了让战士们看到高水平演出,没日没夜地练习是她的生活常态。
1976年,她凭借曼妙的舞姿在师春节文艺晚会上大放异彩,可谓“一舞惊人”,在场众人全都为她的舞台功底深深折服,“芭蕾之花”实至名归。
1978年,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军籍,还被任命为师电影放映组组长,开始带领放映组为全师将士们带去欢乐,凭借爽朗的性情、严谨的作风赢得了“最美女兵”的称号。
1979年2月,因为越南的恩将仇报、倒行逆施,我军发起了对越反击战,按照上级安排,郭蓉蓉是部队留守人员,这样的安排也是出于对她性别及职务方面的多重考量。
可在小姑娘看来,此时才是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即便不能如战友们那样冲锋陷阵,还是可以到一线阵地去做很多实际工作,最终,上级领导被她的决心打动,将她安排到伤烈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伤员、运送牺牲战士遗体。
从2月19日开始,162师经由广西水口关入越作战,郭蓉蓉所在的伤烈组于2月26日入越执行任务。
别看这项任务好似与冲锋陷阵无关,真的到了前线,这些后勤保障人员的处境有时比战斗人员还要危险,郭蓉蓉也因此瞬间成熟了许多,对保家卫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不久后,她所在的伤烈组接到运送烈士遗体的任务,小组只有4名成员,分别是39连副指导员、卡车司机、郭蓉蓉及一名女兵,任务艰巨程度不言而喻。
因为烈士遗体太多,4人需要反复多次运送,危险也因此悄然而至,就发生在一天傍晚。
当时,卡车正行驶在返程途中,突然遭到越军袭击,郭蓉蓉当场中弹,导致颈动脉破裂,另一名女兵只能抹黑替她包扎。
情况危急,眼看郭蓉蓉已经性命垂危,指导员只能背起腿部中弹的司机,带着另一名女兵跑到附近躲避敌军追击,3人离开没多久,越军士兵就包围了卡车并将其烧毁。
等到3人回到卡车时,郭蓉蓉已经和卡车化作一片废墟,好不容易找到她的遗骸,整个人烧的只剩下一段肠子,她也因此成了对越反击战中我军牺牲的第一个女兵。
噩耗传来,全师为之震怒,将士们不仅为这位“芭蕾之花”、“最美女兵”的牺牲感到惋惜,更多的是对越军烧毁非作战车辆的无耻行径感到愤恨,怒喊着要为郭蓉蓉报仇雪恨。
正所谓“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在郭蓉蓉当年奔赴烽火第一线时,她必定已经做好为国捐躯的打算。
她的爱国赤诚早已化作绝美的舞姿、坚毅的眼神、无悔的牺牲,我军赢得对越反击战的绝对胜利是对她九泉下的英魂最好的慰藉,如今的她已经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长眠,值得后人永世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