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生沉浸在《哪吒2》掀起的狂欢之际,有一部电影,安静地走进了复古的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走进了很多文艺男女的朋友圈,这就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的导演特别版。上映25年后在这个蛇年的情人节,技术修复了已经几乎退出电影制作的35毫米胶片,重新拍摄或者说剪辑了新的10分钟素材,《花样年华》重新上映了。据说,王家卫与AI进行了8分钟的对谈,揭示了影片创作的诸多秘密,就好像去年上映的贾樟柯导演的《一代风流》,各位风流人物都在新的时代和语境下,重新解构自己的作品,以找到更多和当下连接。
这一部电影自上映以来,有着多重光环,其中的片段,从画面到配音被各种小视频拍了又拍,有致敬有恶搞。带我走进电影院的动力更多的是好奇,好奇这部电影在25年后看,还能有多少新意;还有就是对美的迷恋,毕竟张曼玉那23套旗袍件件极品,美又让人瞩目;另外还有那毕竟是35毫米电影胶片的视觉高峰,必须去电影院。
故事、情节、旗袍、出轨当事人的肢体碰触,言语细节,甚至是重新剪辑的第二段都无须再说,这一次看,我看到一幅浓墨重彩仿佛油画质地的泼墨中国画,更愿意以看画的解构来重新看待这部电影。
之一,中国画最讲究的就是“留白”,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让画面充满想象空间。留白不仅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更是意境的表现。在电影《花样年华》中,角色常常被放置在画面的边缘或角落,有时候甚至是全画幅的定焦镜头,背景则留出大片的空白,如墙壁,走廊,窗帘等,这种构图方式让画面显得简洁而富有张力,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后来的《一代宗师》中,王家卫又提炼上升,在武打场景的设计以静态的定格画面呈现,背景留出雪地,雨夜等等。在最新的电视剧《繁花》,背景则是老上海的街道,狭窄的弄堂。导演的审美习惯其实是贯穿始终的。
之二,中国画注重色彩的淡雅与和谐,常以水墨为主,追求“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2023年底曾被一再延期的著名中国画画家杨思胜先生的画展“第十雅集”充分演绎。《花样年华》的影片看似色彩浓郁,但在色调上依然保持了一种内敛与克制,红色、绿色和金色的运用,鲜艳又干净,沉稳,类似于中国画中“浓淡相宜”的色彩美学。此外,影片中昏暗的灯光和阴影的处理,也让人联想到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之后《一代宗师》雨夜的武打场景,就是力量和诗意进一步表现了。
之三,中国画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不仅是造型的手段,也是情感的表达,在影片中我们反复看到狭窄的楼道、窗帘的褶皱、旗袍的轮廓等。镜头在一堵墙左右平移,两位当事人都坐在靠着墙的椅子上,电话相隔,灶台上有炖着的汤,一人看报,一人修锅,镜头移动她们好像靠着,其实你知道她们隔着千里,就是由这些线条建立起来的空间和氛围,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也暗示了角色的情感状态,暧昧,含蓄而克制的情感叙事,符合西方对东方文化中“内敛”与“神秘”的想象,这种节奏缓慢而富有韵律,类似于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放大看,张曼玉的23套旗袍同样通过不同的颜色,花纹和剪裁的变化,完美实现在线条里其他细线条的精工质感。
之四,中国画常采用散点透视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画面充满流动感。王家卫导演在这个部分真的就是高手中的顶尖高手,他的影片总是通过非线性叙事和跳跃的时间线,打破传统电影的时空限制,《重庆森林》如此,《花样年华》更如此。镜头跟随张曼玉从狭小的楼梯走上来,停在半明半暗的墙壁的光影,等待,雨开始下,镜头在同一角度,速度缓慢运动下来,梁朝伟入画,完成她们在不同场景中的穿梭,以及表现时间的流逝感,浓浓的中国画中的“时空流动”。隽永又诗意,好像说了很多,其实没有一言一语。
最后,就是中国画最高的“意境”了。国画所追求的“意境”在于强调通过画面传达情感和思想,而非单纯的写实。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含蓄的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暧昧的撩拨,或者是时代下一些人文深层次的意境。张曼玉和梁朝伟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并未直接展现,而是通过手的细节,眼神交换,镜头的相互转化,背影,侧脸等等,甚至是楼梯,转角等等环境来暗示,这种表达方式与中国画中的“以景抒情”不谋而合。影片中的旗袍、钟表、食物等符号,不仅是视觉元素,也是情感和文化的隐喻。例如,旗袍的变化暗示了角色的心理状态,钟表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中国画隽永,寓意引人入深,看似清淡,实则厚重,寥寥几句台词翻腾的是内心的深邃,和当代作品的出口成章形成鲜明对比。
电影本来就是从图像开始,用画面延展到更多的触觉。我们2000年从这部电影的首映开始结缘当代电影领域的重要作曲家梅林茂,他在音乐里在以大提琴和小提琴的西方乐器为基调的曲子里加入中国的传统弦乐二胡,表达孤独和无奈;传统的弹拨乐器琵琶和古筝表达激昂和细腻,或者清亮和悠远,尤其是在张曼玉一人独处之时,不是传统的一人琴的清冷,而是静谧,当然锣鼓,尤其是南方锣鼓,在呈现生活的人间烟火一定是最好的打击乐器。更有梅林茂最擅长的笛子,在《一代宗师》和《阴阳师》中更是表现得登峰造极。
去年在巴黎工作了一个月,住宿外就是有名的卢梭路,这里因为紧靠巴黎大学,是巴黎学术和艺术的中心,路口的电影院常常一早就有老老少少排队的人,没人看手机,手上拿着电影传单,或者报纸与法棍的清晨蛮美妙的。那段日子,《花样年华》也在彼处上映。关于东方美,可以写很多,正是深藏在中国画里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让这样一部电影成为中国画美学融入电影语言的典范之作。
原标题:新民艺评|黄丽伽:25年后的《花样年华》,一幅浓墨重彩的中国水墨画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黄丽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