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去年11月全线竣工后,两国都松了一口气。然而,旁边的蒙古国却坐不住了,急得团团转。
18日那天,蒙古国向中俄喊话,希望能重新商讨过路费的事宜。
为什么蒙古国会如此着急呢?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完工
这条管道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14年5月,当时中俄在上海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天然气供应协议。
根据这份协议,俄罗斯将在30年内向中国输送总计1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年供气量将逐步增加到380亿立方米,规模非常庞大。
这条管道北起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恰扬金气田,南至中国上海,途经中国东北三省和环渤海地区,最终覆盖中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5111公里。
在建设过程中,这条管道克服了永久冻土、大型河流跨越和复杂地质等诸多挑战,展现了中俄两国卓越的工程技术实力。
据估算,这条管道每年输送的天然气量足以满足中国1.3亿户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
这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对俄罗斯而言,这条管道开辟了一个稳定的东方市场,有助于平衡其能源出口格局。
就在中俄两国为这一伟大成就欢呼之际,邻国蒙古国却陷入了焦虑之中。
焦虑的蒙古国
原来,蒙古国曾对中俄天然气合作寄予厚望,特别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
这个项目最初设想是将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通过蒙古国输送到中国,蒙古国期待每年能从中获得高达10亿美元的过境费收入。
对于国土辽阔但人口稀少、经济实力有限的蒙古国来说,这笔过境费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要知道,蒙古国的年财政预算仅有60-70亿美元,如果能获得10亿美元的过境费,将显著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原本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可是蒙古国却在这个时候打起了小算盘,决心要提高过路费。
在谈判时,乌兰巴托要求每千立方米收取2.5美元,比国际标准高出40%。
那时,蒙古国自以为中俄必须依赖他们,殊不知中俄早就有了备选方案。
经过一番商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路线最终并未经过蒙古国,而是选择了直接连接两国的路径。
这条线路顺利完成后,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又在2024年12月宣布启动一条经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的新天然气管道项目,这让蒙古国更加感到不安。
不过,对于这一新项目,中国方面的态度显得相对谨慎,截至目前,中国官方尚未对此消息做出正式回应。
有分析认为,中国更倾向于建设直接连接中俄两国的管道,以减少对第三国的依赖,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误判形势
作为一个内陆国家,蒙古国被中俄两个大国包围,其经济和贸易高度依赖这两个邻国。
为了平衡大国影响力,蒙古国近年来积极推行“第三邻国”战略,试图拉近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2019年,美蒙关系升级成为战略伙伴关系,美国还将蒙古列入了“印太民主国家阵营”。
2022年,蒙古与美国签署了《开放天空协议》,允许美国军机在蒙古领空进行非武器性质的侦察飞行。
2023年,蒙古与日本合作开发稀土资源,并承诺绕过中国直接向日本出口。
2024年初,蒙古更是与印度达成煤炭协议,选择通过俄罗斯远东港口出口煤炭,而非传统的中国路线。
这些举动被视为蒙古国推行“第三邻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引发了中俄两国的警惕。
在这种背景下,中俄开始考虑绕过蒙古国的替代方案,中国加速了中亚管道、缅甸通道等多元化进口路线的建设,而俄罗斯则加快了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开发步伐。
争取机会
面对被“边缘化”的危机,蒙古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2025年2月,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公开表示,蒙古愿意与中俄重启三方会谈,重新讨论“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
在谈判过程中,蒙古国主动降低了过境费,将其降至1.2美元每千立方米。此外,蒙古国还表示愿意暂停与美国的联合训练,包括美国资助的稀土项目。
为了增加谈判筹码,蒙古国还提出了增加对华煤炭出口的计划。
据悉,蒙古国计划在2025年将对华煤炭出口量提升20%,目标是将年出口量提高到1.65亿吨。
除了传统能源领域,蒙古国还表示希望在多个新兴领域与中国深化合作,包括绿色能源发电、氢能生产以及天然气运输等。
这些提议反映出蒙古国正试图在能源合作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以重新赢得中国的青睐。
而中国和俄国也有自己的要求,中方希望蒙古国开放塔温陶勒盖煤矿到甘其毛都口岸铁路的特许经营权,俄罗斯则希望获得色楞格河水资源的开发权。
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态度依然保持沉默,蒙古国是否能够重回谈判桌大概还要看它自己的表现。
结语
中俄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改变了区域能源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地缘政治态势。
在这个大背景下,蒙古国的焦虑和应对之策生动地展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困境和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考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对于像蒙古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如何在大国之间寻找平衡点,既维护自身利益又不引起邻国警惕,是一门需要长期实践和调整的艺术。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