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1日)中午12时,记者在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北江边看到,在清远市清城区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及专家的护送下,2月20日被发现误入北江清远河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已游离北江清远河段。

2月21日下午3时半,经过30小时的监测和保护,目前中华白海豚状态良好,顺利移交佛山市相关部门进行监测和保护。


误入北江清远河段的中华白海豚。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2月20日上午,有市民在北江石角渡口至清远水利枢纽段发现疑似中华白海豚的身影,并立即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报告。接到报告后,清城区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派出专业人员赶赴现场核实,经确认,该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


2月20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清城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到达现场便紧张地搜寻中华白海豚的踪迹,很快就发现了它,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反映。为确保中华白海豚的安全,工作人员在中华白海豚出现的河段区域立即划定临时保护区、加强监测,同时开展公众宣传和教育、限制渔船和人员活动,减少对中华白海豚的干扰,加强保护区的巡查和监管,确保中华白海豚在保护区内得到妥善保护安全栖息。

随后,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清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和相关业务人员到达现场,针对如何保护中华白海豚进行研判并做出可行方案,建立临时指挥所,安排专业人员和船只24小时跟踪监测,密切关注它的行动轨迹和身体状况,与海洋保护机构、科研单位等建立联系,共同制定救援方案。同时,在其活动区域设置警示标识,提醒过往船只减速慢行,避免造成伤害。

“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没有发现白海豚有明显的伤口,整个皮肤的完整度也比较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博士方亮介绍,从现场初步查看,该中华白海豚属于老年个体,但换气频率不高,在水下憋气的时间较长,说明该个体的活力相对正常。

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主要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的咸淡水交汇水域。方亮判断,中华白海豚来到北江水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追捕鱼群,二是身体出现疾病,导致回声定位系统异常,进而迷航。


清城区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及专家护送中华白海豚。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2月21日上午,中华白海豚在区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及专家的护送下逐渐游离北江清远河段,游入佛山市三水区。记者在三水区大塘镇北江边看到,中华白海豚游速较快,在水下憋气的时间较长,岸边也比较难发现它的踪迹。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6年也曾有过一条中华白海豚同样“做客”北江,此次是中华白海豚有报道记录以来第二次到清城。对于中华白海豚而言,误入内河是一类特殊但并非罕见的情况。

市民如再次

发现中华白海豚

请尽快报告当地农业农村部门

不要靠近围观

避免大声喧哗和灯光照射等物理刺激

不要对中华白海豚进行投喂

共同保护中华白海豚

让它安全返回适宜生存的海洋环境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新清远 清远日报 清城发布

记者:叶慧勤 通讯员 黄琳倍 陈泳文

编辑:王玥

校对:郭然天 

二审:刘厚斌‍‍

三审:钟志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