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还是合资燃油车。
作者 | 周永亮
编辑| 靖宇
2025 年 2 月 10 日,比亚迪以颠覆性策略,再次改写行业规则,一次性在 21 款新车上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并首次将高阶智驾普及到 7 万元市场。
这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比亚迪智能驾驶的认知,以前被视为短板的智能驾驶,如今反而成为了比亚迪的卖点之一。
随着「智驾平权」的提出,业内的讨论和争议也随之而来,焦点集中在「到底什么是高阶智驾」,以及比亚迪这次的矛头,又指向了谁?
当时发布会后,网络曝光华为终端 BG 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称,「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华为鸿蒙智行是断代领先!」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应该满足用户高频的处境场景,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极致的安全。」
新的智驾标杆、老牌传统厂商的紧张,算是对这位习惯性掀桌友商的回应。但比亚迪真正要「狙杀」的对象,其实是已经在新能源转型时代被打残的燃油车——「油转电」折了的半条好腿,现在又要被国产车的智驾再补上一脚。
01
智驾,7 万!
2024 年 8 月,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两年内,让中端及大众车型也能搭载高阶智驾,甚至希望普及至 10 万元以下的车型。
但仅仅半年后,比亚迪就打出了「智驾平权」的口号,7 万级别的车也标配高阶智驾。这背后是比亚迪在 2024 年下半年加速了这一进程。消息称,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智能驾驶的重视程度超乎寻常,甚至在晚上十一二点,也常常会打电话和杨冬生讨论智能驾驶的问题。
7.98 万的海鸥,也搭载了高阶智驾 | 图片来源:比亚迪
在技术路径上,比亚迪采用了多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方面是自研,比亚迪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域控制器和传感器等核心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据 36 氪汽车和晚点 Auto 的报道,比亚迪天神之眼 C 平台的成本控制在 4000 元-5000 元之间,而业内同类方案通常需要 6000 元-7000 元。这让比亚迪技术自给自足和成本优化上拥有了优势。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积极与多个智能驾驶供应商展开合作。合作伙伴包括 Momenta、地平线和博世等公司。比亚迪调集了数千名工程师,将低、中、高阶智驾搭载到比亚迪超过 20 款车型上。
这次比亚迪通过标配「天神之眼」加速高阶智驾的普及,也对中低端市场形成了降维打击。
此前,只有在 20 万级别的车型中,才标配了高速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城市 NOA 功能通常需要额外付费,且多见于 25 万以上的车型。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一部分车企将跟随比亚迪的步伐,推动智能驾驶「平权」,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阶智驾。目前长安、吉利、奇瑞等车企已经有所动作。
搭载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的车型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同时,特斯拉、华为等依赖智能驾驶溢价的品牌,则面临挑战——维持智能驾驶的溢价优势,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突破智能驾驶天花板,打造出更具代差的体验。这将是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一场重要较量,决定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升级路径。
当然,技术的进步,为华为们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在多模态大模型、端到端训练和算力等方面的发展,为智能驾驶的普及与突破提供了条件。未来三年,自动驾驶可能会迎来巨大的技术拐点,进一步推动高阶智驾从「有与无」的阶段,走向「好用与否」的关键时刻。
这一变革还将深刻影响智能驾驶的商业模式。目前,智能驾驶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订阅制,另一种是免费标配。例如,特斯拉的 FSD(全自动驾驶,中国大陆尚未推送)功能,买断价格高达 6.4 万元,而增强版自动驾驶(EAP)也需要 3.2 万元。目前,特斯拉最便宜的 Model 3 售价为 23.5 万元,整体费用接近 30 万元,
而当「智驾」成为新车标配的时候,选装和订阅模式显然会逐渐「式微」。
02
对燃油车的「最后一击」
不过,智驾平权的最大输家,是燃油车。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的竞争对象并非仅仅是友商,更多的是燃油车,尤其是合资燃油车。
2023 年和 2024 年,比亚迪通过「油电同价」、「电比油低」的策略,带动比亚迪的销量从 187 万辆跃升至 427 万辆,同时也成功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 27% 突破到 5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 1 月,新能源车国内渗透率为 41.5%,虽然相比 2024 年 1 月仍有一定的提升,但环比跌幅接近八个百分点,且新能源车的月度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环比下滑。这表明,新能源车的渗透速度开始放缓,甚至面临着市场瓶颈。
背后原因之一,在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迅速扩张的同时,燃油车企并未坐以待毙,纷纷降价抢占市场份额。超低价格吸引了大量原本计划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重回燃油车市场。
此外,电动汽车面临的一些固有问题,如续航短板和充电速度慢,始终是困扰消费者的痛点。尤其在北方冬季,很多车型的实际续航里程只有官方的五成或六成,部分消费者因担忧「寒冷天气下的电池衰减」而选择燃油车。
在经历了过去两年大规模的价格战后,降价的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单纯依靠价格战也无法继续大幅提升市场占有率。新能源车渗透率继续冲击 70%、80%,必须要打造「智能+电动」双重代差。
大众的燃油车产品途观 L Pro 也搭载了与大疆车载深度合作的高阶智驾 | 图片来源:上汽大众
相比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并非不能实现高阶智驾。如上汽大众途观 L Pro 和帕萨特 Pro 等车型已实现较高的智能驾驶能力,奔驰的全新 E 级车则达到了 L2++级智能驾驶能力,接近部分电动车的表现。
但整体来看,节奏确实落后于新能源汽车,这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的更大挑战。燃油车由于架构、电力供应、系统反应速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实现与电动车同等水平的智能驾驶仍存在较大难度,且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供电不足。智能驾驶系统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实时处理海量的数据,这些复杂的运算过程对电力供应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燃油车原本的设计初衷是高效利用燃油来提供动力,它的电气系统并不具备长时间、大功率供电的能力。
其次,智驾系统需要车辆在毫秒级内响应,以应对复杂且瞬息万变的道路环境。相比之下,燃油车的机械结构复杂,动力系统的响应时间较长。比如,驾驶员踩下油门后,车辆需要经历一系列机械传动过程才能实现加速,这中间会产生较大的延迟,无法满足智能驾驶对高效反应的需求。
过去几年,业内一直在说智能化下半场来临,但市场却有自己的节奏。如今,比亚迪在 2025 年喊出「智驾平权」,或许将成为汽车工业的「分水岭」。因为它体量巨大、覆盖了最主流的市场,特别是当 7 万元车型也能实现高速 NOA 时,必然会加速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认知和接受。这将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继续冲击 70%、80%,并成为对燃油车的「最后一击」。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极客一问
你还会买不带智驾功能的新车吗?
马斯克:我不在乎历史书上说我错了,坦然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点赞关注极客公园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