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毕业生送外卖很正常”“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
日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关于年轻人前途的观点引起关注和争议。而几乎同时,一个现实案例也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刚刚拿下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的电影《哪吒》的导演饺子,大学毕业后曾在家“啃老”三年。
不过,梁永安教授口中的“啃老”,绝非普遍意义上拒绝工作仅靠父母支援生活,而是有着特定的背景。随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价值追求、生活方式也在变化,这一代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在生活有保障后,由生存需求进一步转为精神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年轻人啃老”并非让年轻人追求安逸、不劳而获,而是希望他们在一定支持下可以不受限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避免仓促就业而产生职业倦怠。而“985毕业生送外卖”也是对传统的“学历兑换职业价值”评价体系解绑,985毕业生送外卖,未尝不是一种个体抛开职业光环、遵从内心的自由探索行为。这样语境下的,允许一些年轻人“啃老”、理解985毕业生不拘一格“送外卖”,都是鼓励年轻人不必遵循“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的“社会时钟”,而是找到自己乐于奋斗的方向。
导演饺子的“啃老”就是这样遵从内心的自由探索行为。这位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毕业生,大三起自学动画,2004年从广告公司辞职全身心投入,所谓的三年“啃老”其实是在家中打磨自己的动画短片。这部短片不仅当时就获得业界好评,也为他的动画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对于大部分年轻人而言,这样的自由探索不是“想不想”的选择,更是“敢不敢”“能不能”的问题。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支持年轻人在一定时间内“啃老”,当下复杂的经济环境,一些年轻人选择“啃老”、送外卖,恐怕多数也是囿于现实境况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即便有年轻人主动跳出“社会时钟”,不仅要承担试错成本、承受社会普遍的质疑,还要面临与同龄人步调不一致的自我迷茫和社会批评。一个典型的现实状况,就是年轻人一旦简历上留下超过半年的空白期,就很容易被用人单位打上“不靠谱”的烙印。
事实上,比起如今国内专家建议年轻人可以在大学毕业后进行探索,发达国家早有先例,甚至已成惯例,并已将兴趣、职业探索规划等环节前置于教育培养体系中。例如,美国大学设置的“空白年”GAP YEAR建议高中毕业后的年轻人可以利用推迟一两年上大学的时间,去思考与探索更多可能,同时提供经济援助和生涯规划指导;芬兰则在2020年推出“芬兰模式兴趣班”全国性计划,让所有芬兰学生免费参加兴趣班,帮助他们从小寻找兴趣爱好,激发职业兴趣和潜能。
另一方面,社会也应形成共识、减少偏见,鼓励年轻人探索和建立自己的兴趣,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未来发展方向。近期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的马雅选择到上海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引发热议,在各种“任性”“随意”乃至“不负责”的评价中,这位“00后”女孩其实有自己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拒绝年龄歧视、不随意批判他人选择、更多关注“人”本身,应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改变也在发生。国内有不少地方尝试延长年轻人的“新手探索期”,比如上海事业单位和国企在招收应届毕业生时,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两年内的学生开放,湖南省则把这一有效期拉长到三年。内外驱动让年轻人的自由探索从“想”变成“敢”和“能”,社会涌现出更多愿意逆社会时钟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出更多的“饺子”。
原标题:年轻人这样“啃老”,社会需要包容支持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简工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朱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