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大批应届生,都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在单位就业的比例仅为55.5%。

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



2024年12月全国城镇16-24岁(不包含在校生)的失业率为15.7%,25-29岁(不包含在校生)的失业率为6.6%。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北大梁建章教授给出建议,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先结婚生孩子。

对此建议,梁建章教授做了如下解释:

首先,结婚生子是每个人人生中的大事,许多人可能会因为工作而顾不上结婚生子。因此,可以先把婚结了、娃生了,然后再找工作。



其次,许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眼高手低。结婚生子之后,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对工作的下限也就更高了。

最后,我国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年轻人多生孩子,也能改善我国的人口问题。

梁建章教授的一番话,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年轻人纷纷表示,专家们的言论和“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让年轻人对梁建章教授的言论嗤之以鼻呢?



一个人的不幸,变成一个不幸的家庭

众所周知,结婚生子是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的。

当一个人没有工作,便意味着他没有经济能力,同时也不具备抵抗生育风险的实力。

按照最低标准来算,彩礼一万元左右图个吉利,酒席每桌在1000元左右,杂七杂八算下来也需要几万。

没有工作的人,自然是无法负担起买房的费用。



要么家境殷实,父母给孩子买了房;要么结婚后一家三口,只能和父母挤在一起。

也就是说,如果让一对没有工作的年轻人步入婚姻,甚至生下孩子。

那么,这些结婚生子所需要的费用,都指向一个答案,那便是啃老。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就算女孩自己愿意,女孩的父母也绝不会愿意将女儿嫁给一个待业的男性。



退一万步讲,就算女孩和父母都愿意,但又有多少男性愿意直接将自己的生活变成地狱模式呢?

电影《小时代》中顾里曾说过一句经典台词:“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经济困难是婚姻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是否稳定,直接影响着夫妻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从而影响着亲密关系的质量。

因此,还没有找到工作就结婚生子,大概率是将一个人的不幸变成一个家庭的不幸。



人力资源错配,大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

由于高校毕业生的过度饱和,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许多毕业生为了求稳,都加入了考公的队伍。

于是,便出现了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情况。

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则纷纷感慨自己的学历是“脱不下的孔乙己长衫”。



在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名为“如何看待年轻人脱不下的长衫”。

有位网友说道,“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

如果辛苦读大学出来,只能送外卖或者进厂打螺丝,那么上大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预期法则”,指的是个体根据已有经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一种预判。



在1996年之前,高校毕业之后的大学生都是“包分配”的。

那些年代,只要是大学生,就不愁找工作。

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从小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然而,寒窗苦读数十年之后,社会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学生不再意味是企业争相招聘的“香饽饽”,反而成了社会就业中最廉价的劳动力。

网络上开始流传这样的段子,“三千块招不到农民工,但可以招到刚毕业的大学生。”

对于家长来说,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出来,一个月的工资还没有自己高。

对于孩子来说,努力苦读数十年,变成了三千元买断一个月的廉价劳动力。



于是,“心理落差(Cognitive Dissonance)”便产生了。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个体,会渐渐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物质条件,还是从心理状态来说,结婚生子对于待业的年轻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