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单元门关不严实,老人孩子进出总提心吊胆,这下终于安心了!”近日,姑苏区沧浪街道东大街社区植园2号楼的居民们望着崭新修好的楼道门,难掩内心的喜悦与感慨。这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楼,其大门维修工程在短短两天内,通过“居民众筹”的方式圆满完成,成为社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范例。
植园2号楼作为无物业管理的老旧零星楼栋,多年来一直饱受设施老化问题的困扰。今年年初,居民们发现,由于地基沉降,单元门无法正常闭合,门锁与闭门器也严重损坏。这一状况不仅在夜间制造噪音,影响居民休息,更给小区治安埋下了隐患。社区网格员金吴畏在走访过程中,接到居民诉求后,第一时间联系专业维修师傅进行现场勘查。经确认,单元门需要整体维修并更换部件。
然而,维修资金从何而来,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面对“谁来出钱”的激烈争议,金吴畏不辞辛劳,逐户上门沟通协调。“有的住户担心费用分摊不均,还有租户觉得与自己无关。”金吴畏回忆道。为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先后召开了三次意见征询会,创新性地提出了“阶梯分摊法”,即常住家庭适当多承担一些费用,空置房屋的费用则由社区先行垫付,租户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参与。这一公平合理的方案最终得到了16户居民的一致认可,大家纷纷响应,每户出资30元至50元不等,仅用2小时便顺利筹齐了维修款项。
从资金筹集到维修工程完工,整个过程仅耗时两天。崭新安装的防盗门配备了全新的闭门器,有效解决了此前的安全隐患。独居老人王阿姨高兴地说:“以前总担心门关不紧,现在每晚都能睡得踏实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维修过程中,居民们自发组建了楼道微信群,群里的年轻人还主动承担起后续维护登记工作,邻里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
东大街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众筹修门”是社区治理模式转型的一个缩影。社区正从“代民做主”逐步转变为“让民做主”。截至目前,通过居民议事会,该社区已经成功解决了15件类似的民生难题。目前,社区正在积极推动居民自治“微基金”模式,计划将公共设施维护纳入常态化自治管理范畴,让老旧小区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 通讯员 曹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