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未出元宵,地处浙江省龙游县湖镇镇地圩村的浙江渔老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早已一派繁忙景象。新落成的循环水养殖车间内,工人们正抓紧最后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抢在3月底前,让69个养殖桶全线投入运行。与此同时,村里不少院落突然冒出2个蓝色大桶,同样计划在下个月养上鱼。工期延误不得,生产更是不容马虎,春节期间本就人手紧张,公司创始人翁旭东只得亲自上阵。记者来访时,他刚结束捕鱼,将整车发走后,才得空休息片刻。
落座没多久,地圩村党支部书记徐庭友就将记者引至自家庭院。只见2只大桶内满满当当全是鱼,循着水流打圈。为便于参观,他特意装上室外防腐地板,还将桶外装饰一番,“和美庭院、鱼你同行”的标语赫然可见。“这就是村里与翁总一起尝试探索的‘共富庭院’,还有这些仙人掌,合起来不就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徐庭友打趣道。
去年11月,“渔老大”提交的关于一种提升草鱼品质的养殖装置及方法正式获得国家专利认证。短短几个月,这一技术就落地应用,背后得益于“共富模式”。按照机制设置,由龙游县政府和国资提供资金,“渔老大”负责技术支撑和日常运维,农户拿出自家庭院,20~30平方米即可放置一组设备。村集体则前后张罗各种事宜,同样从中获益。
“农户不出一分钱,平时也无须多加看管,定期清理过滤箱即可。除了每年7200元的保底租金,还有10%的利润分红,不出意外,收入轻松过万。”翁旭东告诉记者,“寻常草鱼收购价不过5~6元钱一斤,养在桶内一个月,瘦身约20%,身价却能翻一番。我们首批挑选了50户做试点,分布在周边5个村。只要养得好,国资平台、运营公司、农户和村集体都能共赢。”
徐庭友告诉记者,村里将依托龙游溪流性鱼类繁养产业园和仙人掌产业园优势,进一步盘活家家户户的庭院,充分利用边角地、闲置地等这些“方寸地”发展庭院经济,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能拓宽村集体和老百姓的增收渠道,对于“渔老大”和主营仙人掌的永真堂健康管理公司而言,还能在“螺蛳壳里做出‘新道场’”,可谓一举多得。
“渔老大”忙得不可开交,龙游县内另一家渔业生产主体“龙和渔业”,亦是争分夺秒、马不停蹄。“眼前的共富项目叫作‘数字生态鱼仓’,占地35亩,总投资8200万元,今年5月将迎来216个养殖单元首批运行,到10月份,投产数将达到1000套。再看那些水塘,原先养殖普通淡水鱼,今后将全部改为清水鱼的驯化塘,亩均年产鱼将从0.3万斤飞跃到1.2万~1.5万斤。”创始人张双其满怀激情地说。
与翁旭东的“技术派”不同,张双其更具营销思维,他从卖鱼起步,再投身养鱼,历经18载,使“龙和渔业”坐上全省大宗淡水鱼产销规模最大的交椅。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急流勇退,在反复试验和失败之后,终于在2023年底成功探索出古法清水鱼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全新路径,张双其将其命名为“163模式”。
“所谓‘163模式’,就是用1年时间将草鱼或鳙鱼养到3~5斤,这个环节全部交给老百姓,龙和渔业按高出市场价每斤3元予以收购;第二阶段是在公司的清水鱼塘驯化6个月,体重减少10%~15%;到了第三阶段,就进入养殖桶进行深度修复3个月,养出高品质的清水鱼,我们将其命名为‘聪明鱼’。在这个阶段,光逆时针游动就长达2800公里。”张双其说。
去年,“龙和渔业”首批试验的“聪明鱼”一投放市场便获得一致好评,火爆程度远超张双其的预期,预订订单直接排到了2025年底,这让他信心满怀。张双其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000套养殖单元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届时将带动更多青年返乡就业和村集体共富。
据了解,占地1700亩的龙和渔业园,不仅是公园式的现代农业园,还是衢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农民田间学校。张双其说:“未来,我们将把更多的养殖单元交给青年创客,让他们成为创业合伙人。在带动村集体增收方面,原先的池塘租金也将改为共享合作,有固定收益,还有入股分红。”
龙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俊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打造产业集聚主引擎、构建产业引才强磁场、营造产业良好生态圈等方式,龙游已成为全省高品质土著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区,年产量达6000吨,产值2.2亿元,其中设施养殖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接下来,县里还将进一步推动渔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农户、青年创客等实现合作共赢,高质量建设一批共富基地,打造产业促共富的渔业示范样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