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魔,那又如何
01

哪吒2》的票房还在突破,质疑和批判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说它是“中国人自嗨”的声音尤为突出。

这种声音有理有据:

当前127亿总票房中,海外票房合计只有1416.9美元(约合人民币1.03亿元)。

社交媒体上,“三刷”“四刷”的观众高呼着“中国电影站起来了”,甚至将《哪吒2》票房冲榜比作“升旗仪式”。

这不是就是自嗨嘛!



02

惨淡的数据、社媒上的欢呼,让许多人不知如何反驳“自嗨”的声音。

如果只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有些自嗨的“嫌疑”。

可他们只看到了票房上的差距,却无视了别人为此付出的努力,更不了解国产电影出海的困难。

十多年前,我们的国产动画,只能蜷缩在“低幼”“五毛特效”的标签里瑟瑟发抖,别说出海了,在国内都是骂声一片。

然而今天的小哪吒,能花三年时间来打磨申公豹变身的镜头,能让山河社稷图里的水墨粒子泼出千军万马。

  • 那些水墨粒子不是特效,而是动画人熬红的眼睛,是凌晨三点被咖啡浸透的剧本,是无数张被揉碎又摊开的草稿纸。

这份匠心精神背后,还有令人窒息的出海困境。

海外票房至今只有1亿多点,东南亚排片率不足5%,欧洲影院甚至只在华人区零星放映。



在北美,最初只有600余家影院愿意上映《哪吒2》,而截止昨天,最多才有945家。与之相比的是《美队4》的4105家影院,并且排片量上《哪吒2》不足后者的5%。

还有黄金场次的垄断,北美几乎所有的IMAX和杜比影厅都被《美队4》包场,《哪吒2》甚至一周都拿不到一场IMAX排片。

这情景,像极了父母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考了全班第一,却无法出现在名校录取名单上的无奈。

03

这种局面背后是漫威用30年搭建的全球发行“铁幕”。

好莱坞早已制定了一套文化输出“霸权规则”:黄金档期优先本土大片、社交媒体头部流量垄断、奥斯卡与戛纳主导审美标准。

就像申公豹在天庭拼尽全力也得不到一颗仙丹一样,小哪吒纵有国内百亿票房加持,在北美仍只能被塞进社区影院午夜场,甚至被Netflix买断版权后雪藏。



反观漫威,在《美队4》被质疑“套路化”,烂番茄平均得分为51%,爆米花指数仅80%,被称为漫威最差影片之一的情况之下。

迪士尼依然可以凭借其全球发行网络,和6000块北美银幕的饱和式排片,硬生生地为其砸出1.8亿美元的首周票房。

而《哪吒2》的口碑虽然奇高无比,IMDb8.3分,烂番茄和爆米花指数99%,是一部被全球影迷公认的佳片。可截止目前,北美票房仅有1125万美元。



规则是人家的,游戏是人家的,连裁判都是人家的——这才是文化出海最深的无力感。

  • 我们当然为哪吒骄傲,但也渴望世界能读懂这份骄傲。

只是,我们还需要时间。

04

好莱坞通过百年积累,构建了一套“超级英雄救世界”的全球叙事模板。

“美国队长”大IP更是已深耕14年,光靠情怀加持,都能赚一大波票房,即便《美国队长4》质量下滑,许多观众仍愿为情怀买单。

反观我们《哪吒2》,他的“反叛”内核需要观众理解中国神话中的“天命观”,而北美观众更熟悉的东方符号仍是成龙和功夫熊猫。



他们对东方神话的陌生感,可能不怎么懂《哪吒2》的“反抗天命”“我命由我”等主题。

  • 所以这场票房战的背后,不仅有文化差异上的鸿沟,还有电影发行现状的束缚。

好莱坞构建的规则垄断与文化认知偏差,共同构成了哪吒出海的‘无形结界’。

05

当听到《哪吒2》要出海在北美上映时,我也曾担忧过:太乙真人的川普方言、混元珠的阴阳哲学、陈塘关的市井烟火,这些东方符号,西方观众能理解吗?

但转念一想:

好莱坞的超人戴着红披风、露着红内裤拯救世界时,可曾问过中国人是否能接受?

当蝙蝠侠的哥谭市弥漫着美式暴力美学与个人英雄主义时,可曾顾及过中东观众对‘私刑正义’的抵触?

当雷神索尔挥舞北欧神话锤子砸向纽约时,可曾担心过希腊观众因‘奥丁篡改宙斯信仰’而愤怒?



许多人都会陷入一个误区:总以为文化输出必须“去东方化”,得符合西方文化才能被世界所接受。

如果说文化差异是客观壁垒,那么文化自信则是打破壁垒的钥匙。

曾经,当迪士尼把《功夫熊猫》塑造成美式英雄时,我们却为《花木兰》削平了忠和孝,因为担心西方无法理解我们文化里的“忠孝两难全”。

而哪吒的出现,终于打破了这种自我矮化的循环——它用封神榜里的魂魄,唤醒了我们血脉中沉睡的图腾。

  • 我们应该撕掉“迎合”的标签,为我们自己的文化所骄傲。
  • 与其在奥林匹斯山下仰望,不如在昆仑上顶点燃自己的火把。
06

当哪吒脚踏风火轮冲出山河图,嘶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那份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热血叙事,或许早已超越了语言和符号的隔阂。

它藏在《山海经》的神怪血脉里,刻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骨血中,更流淌在每一个曾被偏见压弯脊梁的普通人心里。

这哪里是自嗨?分明是一场迟到的东方文化“正名”。

然而我们还惊奇地发现:

  • 纽约影院出来的小姑娘,会模仿哪吒结印的手势;
  • 法国动画大师,也会惊叹山河社稷图的粒子特效;
  • 东京Cosplay爱好者,更是争相还原敖丙的万龙甲。



这些画面,让那种居高临下批评我们在“自嗨”的声音,显得滑稽而狭隘。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故事都不敢热烈拥抱,连文化血脉中的骄傲都要自我阉割,又凭什么让世界侧耳聆听呢?

这场“自嗨”,是觉醒的号角。

它宣告了一个简单却曾被遗忘的真理:

  • 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是硬套视他人的标准,而是靠扎根于我们自己的土壤。
07

虽然海外票房看起来很惨淡,但哪吒的出海绝非毫无价值。

当敖丙的万龙甲化作冰盾时,海外观众或许看不懂“龙族献麟”的悲壮,但一定能感受到东方美学里“牺牲与守护”的震撼;

当山河社稷图展开时,他们或许读不懂“女娲补天”的典故,但会被水墨粒子中流淌的千年气韵击中。

  • 文化输出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征服,而是滴水穿石的浸润。



而哪吒出海的最大意义,是为后来者撕开一道裂缝——让世界看到中国动画不再只是“代工流水线”,也能用顶级技术讲述自己的神明与苍生。

就像《卧虎藏龙》曾为武侠片叩开奥斯卡大门,《流浪地球》让硬核科幻烙上中国印。

哪吒的破局,会让《姜子牙》《杨戬》等封神宇宙的后续作品,有了被世界审视的底气。

  • 若因他人不懂龙鳞的悲壮,便藏起自己的图腾,那文化的江河终将干涸。
08

那些嘲讽“自嗨”的人,或许从未读懂这份执着的意义。

就像电影里陈塘关百姓跪拜灵珠转世的敖丙,却对真正守护城池的魔丸恶语相向。

这多像某些人的文化自卑:对好莱坞顶礼膜拜,却对本该骄傲的东方美学嗤之以鼻。



究竟什么是“高级”?

是必须套上希腊悲剧的模子才算深刻,还是非得让太乙真人说英文才叫国际范?

当法国用《艾米丽在巴黎》贩卖法式浪漫,当印度借《摔跤吧!爸爸》打破性别桎梏,当韩国凭《寄生虫》颠覆奥斯卡传统。

这些国家从未羞于“自嗨”。

  • 文化的价值,不在于迎合他人的标准,而在于能否在碰撞中保持本真的生命力。

申公豹那句“成见是座大山”,原来不仅砸在妖族头上,也压在某些人跪久了的膝盖上。

09

文化的高地,从来不是靠谦让得来的。

迪士尼用百年时间把童话装进公主裙,宫崎骏用半辈子让龙猫住进全世界孩子的梦里。

而我们的小哪吒,正踩着风火轮,在好莱坞铁幕上烧出一道裂缝,

裂缝里透出的光,或许今天只能照亮一间午夜场的社区影院。

但百年后回望,那或许正是东方文化欲掌话语权的晨曦。

  • 自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文化的远征,从不始于妥协,而始于对自身光芒的笃信。

当未来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坐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用哪吒结印的手势接过小金人时,那些曾经嘲讽“自嗨”的人,大概早已沉默在历史的尘埃里。

而那时,我们的孩子们会笑着告诉世界:“看,这火种,始于一场自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