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哪吒》火爆全球,动画制作的精美以及故事的情节吸引着每一个人,故事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内容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哲理。

下面就由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姜涛从育儿的角度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哪吒》电影中值得借鉴的一些智慧和技巧。

01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打破“标签化”教育的枷锁

电影场景



哪吒因魔丸身份被村民视为“妖怪”,但父母李靖和殷夫人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身边。李靖甚至愿以命换命,殷夫人明知儿子寿命有限仍全心陪伴从不放弃。

关键细节 /哪吒被乾坤圈压制魔性时,李靖说:“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心理学依据

依恋理论: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父母的无条件接纳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我怎样,我都值得被爱”,从而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标签效应:当孩子被贴上“调皮”“笨”等标签时,可能内化这些评价,形成消极自我认知。李靖夫妇的反标签化态度,帮助哪吒突破宿命。

现实应用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若孩子成绩差但热衷于绘画,与其批评“不务正业”,不如肯定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提供资源支持。

对抗外界偏见:当孩子因特殊问题(如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被误解时,父母需成为“保护盾”,教孩子用行动证明自己,而非活在他人评价中。

02信任与支持: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电影场景



李靖暗中寻找破解天劫方法,殷夫人斩妖除魔,却始终温柔对待哪吒,陪哪吒踢毽子缓解孤独。父母从未因哪吒的破坏行为否定他,始终相信其本善。

转折点 / 哪吒得知父亲愿替自己受死后,从叛逆转向担当,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心理学依据

自我决定理论(SDT):当孩子感受到自主性(选择权)、胜任感(能力被认可)和归属感(被关爱),内在动机会被激活。

罗森塔尔效应:父母的信任会转化为孩子的自信。李靖的“谎言”(告诉哪吒是灵珠转世)本质是一种积极的期望投射。

现实应用

赋予选择权:让孩子参与决策,如家庭出行安排、选择喜欢的业余爱好,而非父母强制安排。

聚焦进步而非结果:当孩子努力后仍失败,肯定其坚持(如“我看到你在为了你的理想在每天的付出,甚至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去练习”),而非指责结果。

03以身作则:行动比说教更有力量

电影场景





李靖的担当:他守护陈塘关的职责感,让哪吒感受到父亲的担当,而最终他也选择了降妖除魔,拯救百姓。

申公豹的警示:作为反面角色,他的嫉妒与走捷径,对比出“身教”的重要性。

心理学依据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如如何处理冲突、是否遵守承诺)会直接塑造孩子的价值观。

现实应用

透明化自己的选择:例如,当父母在工作中遇到挑战,可以和孩子分享:“虽然很难,但我要尽力完成,因为这是责任。”

承认错误示范成长:若父母情绪失控,事后道歉并解释:“对不起,刚才妈妈太急了,对你大吼大叫非常不理智,下次我会冷静下来跟你好好谈谈。”

04引导而非控制:在规则中培养自主性

电影场景



山河社稷图太乙真人用法术引导哪吒进入幻境之地,并展示了出神入化的法术技能,旨在激发哪吒修炼的动力,而非强迫。这象征教育应提供探索环境,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

乾坤圈的作用:既限制魔性又不完全束缚,隐喻“有边界的自由”。

心理学依据

正面管教理念:简·尼尔森提出,教育需“和善而坚定”。规则应通过协商制定,并解释原因(如“手机使用时间过久可能导致视力下降”)。

现实应用

具体方法:用“启发式提问”替代命令:不说“马上去写作业!”,而是换一种方式问“你是计划怎么安排作业和游戏时间?”

共同制定规则:与孩子讨论手机使用时长,并签订“家庭协议”。

05挫折教育:将逆境转化为成长资源

电影对照



村民的排斥让哪吒一度自暴自弃,但最终他选择用拯救行动证明自己,而非沉溺于怨恨。

心理学依据

抗逆力(Resilience)培养:研究显示,抗逆力强的孩子具备:社会支持(家庭)、解决问题能力、对未来的希望感。

ABC理论:挫折(A)本身不决定结果,对挫折的认知(B)影响应对方式(C)。

家长行动指南

共情式倾听:当孩子被同伴排斥,先回应情感(“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你一定很难过”),再探讨解决方案。

重构负面事件:引导孩子看到挫折的积极面(如“制作的模型没有办法开动使用,但是我们提高了动手的能力”)。

06社会连接:同伴关系的教育价值

电影场景



哪吒与敖丙的羁绊:两人因使命不同从对立到合作,但敖丙最终为了两人的友谊与哪吒共同抵抗“天雷”,证明健康的关系能激发彼此向善。

心理学依据

同伴影响研究:哈里斯“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良性的同伴互动促进同理心、合作能力发展。

如何支持孩子社交

参与学校活动:如读书会、志愿服务、实践大课堂等,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习。

引导处理冲突:教孩子用“非暴力沟通”解决矛盾,学会让孩子捕捉其他人的情绪感受,鼓励通过言语沟通得方式解决争端。

教育是“看见”一个人的过程,《哪吒》的本质是一个关于“被看见”的故事。当父母真正看见孩子的痛苦(哪吒的孤独)、渴望(希望被认可)、潜力(拯救他人的能力),教育才能发生。这要求家长:

放下“优秀至上”思维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灵珠与魔丸”结合体,不能只希望孩子优秀再优秀,而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和不完美。

成为“容器”而非“雕塑家”

提供安全的情感容器,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绪,耐心引导,而非按父母意愿雕刻,遇到分歧和矛盾,需要耐心的倾听和理解,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并非指责或批评。孩子的内心最终会被感化,从而破茧成蝶。

警惕“牺牲式付出”

李靖愿为哪吒牺牲,但现代教育中,过度自我牺牲可能转化为情感绑架。(如父母的埋怨:“我为了你班都不上了,挣的钱都给你花到学习上了,你还不上进。”)

通过哪吒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父母在育儿中的关键作用:接纳、陪伴、信任、引导。这些思考提醒我们,育儿不仅是养育,更是通过爱与理解帮助孩子找到自我,成长为有责任感和自信的人。最终,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是:让孩子如哪吒般,在爱中长出属于自己的盔甲,既有逆天改命的勇气,也有守护众生的慈悲

文字|精神心理科 姜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