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春节
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
《唐探1900》口碑持续走高
电影以探案之名
讲述了1900年的旧金山唐人街
几位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华人
在国家和同胞陷于危难时
挺身而出的传奇经历,令人无比动容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
相似的故事也在顺德伦教上演
在伦教霞石村细桥直街
有一座民初宅第
是药业巨商、爱国侨领何华生
及其兄长的祖居
后世为其取名——华生园
走进华生园
大片茂盛的绿荫包围着主楼
穿过其中,走过拱门
豁然看到隐秘的屋群
虽年代久远,但仍显华丽与典雅
何华生或许没想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自己的祖居成为了后人缅怀的故地
乡人闲暇常临的花园秘境
何华生所处的年代
国家内忧外患,社会风云激荡
1871年,何华生
出生于伦教霞石一平常人家
1900年,我国正逢庚子国变
百业一蹶不振
心怀家国的何华生目睹当时社会之艰
认为国家不够强盛
在于药物欠缺短缺、国民体质衰弱
及国之穷困,对外贸易出入不相抵
1902年的香港皇后大道。图源:面孔中国
国家要富强,必须取长补短
于是,28岁的他
毅然前往香港,创设瑞昌行
经营西药和绸缎生意,兴业救国
当年,何华生发售“鹦鹉牌”成药
由于货真价实,风行一时
他一心解民病苦,从不以次充好
声誉日隆,渐成巨富
瑞昌药行成了香港名牌老店
港澳、东南亚的知名品牌和慈善企业
生意版图不断扩张
药行分号遍及两广及南洋各埠
广州临街中药铺。摘自德斯凯拉克•德•劳图《中国回忆录》
何华生还不忘帮助乡亲
多次带同乡进入自己的药行当学徒
培养了大批医药人才
据闻,同县蜚声国内外的药业从业者
多数出自何华生门下
都曾受他栽培或影响
1924年的荷李活道文武庙,东华医院前身。图源:《香港照旧》 许日彤编著
他一生致力于医药事业
不仅实现富国强民,更济人利物
广受政府和民间赞颂
分别于1923年、1925年受选出任
香港东华医院及保良局总理
20世纪20年代
香港发生两次大罢工,何华生居中斡旋
在他的推动下
大罢工薪资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时任香港总督金文泰爵士对其赞赏有嘉
1944年,广游二支队活捉乌洲恶霸梁葵及其手下的场景手绘图。图源:顺德图书馆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时间来到1938年
广州沦陷后,家乡遭日军蹂躏
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国家有危难,自己岂能独善其身
运载中国货物和中国移民前往南洋的帆船。图源: 侨联青年
据资料记载
抗日战争年间,垂暮之年的何华生
不惧风浪,远渡南洋
与众多华人企业家一起为家乡募捐救济
惠泽故里乡亲
足迹遍及五百里马来地区
募捐完成后
他返回香港,次年马来亚沦陷
此后音讯断绝
直到各地恢复通讯,乡人才得知
何华生已于香港逝世,享年75岁
社会各界无一不惋惜
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图源:凤凰卫视
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
受父亲影响
何华生的儿子何耿中继承父亲事业
对社会慈善事业热诚相助
一度任香港东华医院总理
思绪回到眼前
华生园于1912年起建,1932年前后建成
总面积近4000㎡
沿着水泥小道进入屋群
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映入眼帘
建筑保留有房屋七栋
以“华屋”“竹林”“棣圃”小巷相隔
建筑为两层青砖大屋
外墙爬满藤蔓植物,老旧却生机勃勃
细心观察
墙体麻石装饰历经岁月洗礼仍坚固美观
刻有“乐善”“英舍”字眼等石雕精致华丽
展现独特的建筑美学
更凸显出何华生大爱、谦逊的品格
走进大屋内
抬头见南洋风格天花
低头见彩色花纹地砖
天井镂空直达二楼,石湾陶瓷柱围绕
壁画、灰塑栩栩如生
墙上的满洲窗碎片、金漆木雕框架
仍能印证其是
中西合璧、一步一景的古建筑精品
左图:金漆木雕门,摄于2004年;右图:洗米石柱子,摄于2025年。
从大屋沿小巷往里走
是何华生和兄长共同打造的花园
名为“趣翠地”
百年前,这里曾种满罗汉松
青竹和白榄树
四季常青,是伦教的地标
据护园人后代忆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何华生族人四散发展
陆续搬离华生园
后来,乡人怀念何华生的桑梓恩
为其看护园落
很长一段时间里,华生园风景依旧
吸引居民来此漫步纳凉
直至时光流逝,渐而荒芜
正如《唐探1900》所传递的
我们探的不是案,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故园萦梦,斯人犹在
重返华生园,在斑驳的建筑间
寻回百年前
以何华生为代表的侨领轶事
让“心怀赤诚爱国心,以身垂范报桑梓”
的时代精神得以延续
佛山发布编辑部
来源:顺德发布、宜居伦教
编辑:罗乐莹
审校:温爱霞、冯翠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