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民华主任提出的集采药提案建议,虽然遭到了医保局的否定,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是在造谣,或者说饱藏私心。他们或许准备不足,或者在听闻他人感受时过于主观,但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是没有私心的,而且也不能全盘否认他们说的现象完全不存在,他们采信的数据或实证,可能只是和医保局采集的信息渠道不同而已。

郑民华等20位委员,有名有姓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调查结果当中,采信的对象都是“某某某”。集采到底有没有问题?其实这个调查结果已经注定。

郑民华主任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在业内有着较高地位的专家,他一定清楚自己说话的分量,也知道公开表达之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说,他关于集采的说法是平时的闲聊,满嘴跑火车尚可以理解,但他把这个事情写进了提案,那事情的性质就截然不同了。

作为专业人员,他深知把这个情况提交上去的结果,以及所能带来的影响,所以他肯定不会是空口说白话,肯定是结合了自己平时的工作经历,结合了很多临床的实证,而且同行之间也肯定有过类似的交流。越是专业的人,做事情越是谨慎,越注重事实逻辑上的自洽。



关于集采,很多人只关注到了郑民华主任,以为是他在那胡搅蛮缠,却不知道,郑民华只是其中之一。实际上,对于集采的隐忧,是由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在提案中集中反映的。

退一万步讲,即便郑民华主任自己不知深浅,或者说胡乱说话,那么和他一同提出提案的其他19位业内委员呢?难道也是满嘴跑火车?另外,除了上海20人提出集采的隐忧之外,还有来自北京的医生委员,提出了同样的提案。

当然,对郑民华主任的更多的质疑,则来自对他动机的揣摩。质疑者称,集采药动了郑民华和他背后资本的奶酪,导致原研药不能进入医院,因为和集采药相比,原研药价格更贵,提成自然也高,是郑民华拿不到高提成了,所以急眼了,于是开始表达对集采的不满情绪。



说实话,郑民华主任作为国内第一个引入微创技术的医生,被誉为中国微创技术的奠基人,以他在业内的地位,以及所处的平台优势,他真要想捞钱,有很多种方式,暗地里发财轻轻松松,即便是正大光明地去拿,也不影响他发财,何至于去当那个可能影响职业生命的“出头鸟”?

郑民华主任真要想伸手,不管是原创药还是集采的仿制药,他都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也有更隐蔽的方式,根本没必要冒风险发声。作为一个经常手握柳叶刀的业内大拿,在考虑问题做事之前,一定会像他站到手术台时一样,力求严谨和细致,不可能满嘴跑火车。

而且,郑民华一直在临床一线,经常和患者接触,也经常上手术,他最能感受到临床的表现,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他所讲的集采问题,可能没他说得那么严重,但肯定或多或少存在。

另外,医生之间也会经常交流互动,分享自己在临床上的感受。除了郑民华之外,还有不同地区的医务人员也提出过同样的疑问,这些活跃在各大医院的医生,每天都在和患者交流,他们随时可以获取第一手的信息,知道患者的直观感受。

郑民华,以及那些共同提出疑问的医生代表们,他们给集采敲了警钟,拉了袖子,从行业监督的角度来讲,也是利大于弊,对于普通的患者而言,同样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