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21日讯(记者 姚嘉惠)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未来1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战略与实施路径。本轮《总体规划》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第四版法定总体规划,也是深圳首部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规划》立足“双区”建设使命,提出建设“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远景目标,为深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总体定位: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空间格局

《规划》指出,深圳将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空间结构,扩容都市核心区至574平方公里,覆盖福田、罗湖、南山、前海及宝安、龙华、龙岗部分街道,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同步布局盐田、龙岗、坪山等8个城市功能中心及西丽、坂田等12个功能节点,形成差异化分工、协同发展的网络化城市体系。

到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900万以内,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约23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保持100%,户籍人口占比提升至50%以上,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与职住平衡。

生态优先:划定“四带八片多廊”保护格局

《规划》突出生态保护刚性约束,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达477.74平方公里(占陆域24%),海域生态保护红线394.28平方公里(占海域19%),严守耕地保有量21.59平方公里。通过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网络(罗田大鹏生态保育带、清林径梧桐山生态带等),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

到2035年,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5%,废弃矿山修复率实现100%,打造“国际红树林中心”,建成全球滨海生态治理典范。

产业赋能:打造“1+7+N”全域创新高地

瞄准全球产业链高端,深圳将构建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为核心的“1+7+N”创新空间格局,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提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保障工业用地规模,推动宝龙科技城、会展海洋城等园区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升级福田、前海等中央活力区,建设世界级消费商圈。对于未来产业,将布局量子信息、空天技术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交通强基:建设国际综合枢纽

深圳市将构筑一个“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以加强其作为大湾区核心枢纽的地位。在航空领域,深圳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超过一亿人次,货邮吞吐量将达到350万吨,并计划新增樟坑径通用机场。在港口方面,将对盐田港和大铲湾港区的功能进行优化,以提升其在国际航运中的竞争力。铁路规划方面,将规划广深第二高铁、深汕高铁等项目,形成“八横十三纵”的高快速路网。在城际轨道建设方面,将推进深惠、深大城际轨道的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轨道上的1小时都市圈”。

民生提质: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

《规划》聚焦“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包括住房保障:新增住房优先布局轨道站点周边,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改造;公共服务:到2035年,保障基础教育学位228万座、医疗床位15万张,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养老设施网络;慢行系统:建设5000公里全境步道,串联山海资源,打造“公园里的城市”。

文化传承:保育改革开放历史印记

深圳将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保护体系,修复南粤古驿道,活化工业遗存与城中村,塑造兼具国际风范与岭南特色的文化名城。重点打造深南大道“改革之路”,全景呈现特区发展历程。

区域协同: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深化深港澳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优质生活圈。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助力粤东振兴。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是深圳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空间行动纲领,将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通过智慧化监测评估体系保障实施效能,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深圳方案”。


展望2035年,深圳将以更集约的空间、更活力的创新、更包容的生态、更幸福的民生,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图片来源:《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读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