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完善法治教育对树立未成年人敬畏意识、规则意识,引导青少年儿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穆沛华说。
穆沛华认为,未成年人因尚未完成自我同一性的认知,人格尚不完善,明显对生命、对法律、对规则缺乏敬畏心。我市中小学校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邀请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收到良好效果,但仍存在法治副校长重复配备,法治教育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法治教育的课程缺乏系统化,学生难以通过碎片化学习培养法治思维的能力等现象。
穆沛华建议,一是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系统谋划法治副校长的配备工作,将公安、司法、检察、法院的干警按需配备到相应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同时尽量向偏远地区、校园霸凌比较严重的学校,城乡结合学校倾斜,确保法治副校长有序配备,规范履职。二是联合组成中小学法治教育宣讲团,定期会商研究教育形式和策略方法。在教学中从以往的“重在法律知识的培养”转变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对法的敬畏与尊崇。三是系统编排法治教育教材。要将青少年思想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将宪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融合,将法治教育与家国情怀教育相统一。四是整合校内思政老师与校外法治副校长资源,合力做好法治教育工作,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法治精神。
“徒法不能以自行”。穆沛华说,法治教育的效果不是法律知识的简单灌输,唯有将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贯穿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价值,维护法律权威,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成为青少年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和初衷。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