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每天都要坐交通车从滇池边过,气温高时,味道真的特别腥臭,浪一打过来,水里完全就是‘绿油漆’,当时印象特别深刻,觉得滇池的水真是太差了。”昆明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副站长白涛指着照片说。
在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这幅拍摄于2006年的照片展现出当时令人揪心的滇池面貌。
“滇池清,昆明兴。”经过连年治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成果如今有目共睹。
【曾经】水质恶化 全面展开保护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美誉。清代孙髯翁曾登大观楼,将绚丽的滇池风光和云南数千年历史,用《大观楼长联》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世纪中期,受多种因素影响,滇池水质出现恶化。到20世纪80年代末,草海、外海水质分别下降为Ⅴ类、Ⅳ类;到90年代,滇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水葫芦疯长,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
20世纪末,白涛成为一名水质监测员,见证了滇池保护治理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滇池保护数据支撑越来越准确完善。
“大家看得见的只是感官上改变,比如水体透不透明、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异味,但是具体的水质里面每一个指标的含量是多少,还是要通过实验室的检测才能得出真实客观的数据,实际就是一个数据支撑。”白涛说。
【现在】由劣变好 水质得以恢复
如今,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已形成科学规划、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和依法严治5大格局。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23年1至9月,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以及鸬鹚、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甚至还有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的身影。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助理工程师董晋延介绍,海菜花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Ⅰ到Ⅲ类水的水质中才能生长。所以,海菜花也被称为水质的“试金石”。海菜花重现滇池,标志着一系列保护措施是有成效的。
如今,滇池藻型浊水稳态阶段已经过去,正朝着藻草共存阶段过渡,而离真正实现滇池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循环的目标,还任重道远。面对未来,白涛充满信心,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五百里滇池”立体画卷定能重现。
【立法】保护“母亲湖”有法可依
对于滇池治理,如今取得成绩的背后,既离不开日益进步的科技手段,也离不开无数在各自岗位上辛勤付出的人。当然,更离不开的是依法治湖。
依法治湖是滇池保护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年来,有哪些滇池保护治理法律法规出台?又经历了哪些变化?
云南晨昀律师事务所律师皮兴均介绍,滇池水环境保护立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7月,昆明市颁布实施地方性法规《滇池保护条例》,开启了依法治湖新篇章。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滇池保护工作从此走上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之路。
2002年,《滇池保护条例》修订,昆明市成立滇池管理局,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在滇池管护方面开展综合管理执法工作,滇池依法保护有了实质性进展。
2013年1月1日,《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滇池保护法律层级提升,从市级地方性法规上升为省级地方性法规,省市合力,举全省之力保护治理滇池,依法治湖进入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夯实湖泊保护治理法治保障,2022年,云南省启动了新一轮《九湖保护条例》修订工作。《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经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作为滇池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其制定和修订,有力加强了滇池保护治理的法治化、规范性和科学化。
“在《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的引领、保障下,滇池保护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组织机制逐步健全,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民保护滇池的法治观念日益增强。”皮兴均认为,治理保护滇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30余年依法治湖的历程,就是践行用法治力量守护“母亲湖”的有力说明。
本报记者 李艳/文 陈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