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四季之首,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气温逐渐转暖,万物生机盎然。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念,春季也是人体阳气升发、肝脏功能调畅的时期。因此,春季养生应注重保养生发之气、养肝护肝,同时重点防治春困、情绪不佳以及外感疾病等不适。


解春困、疏情志、防外感

防治春困二方

春季常出现春困现象,表现为睡意绵绵、白天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防治春困,可适当增加营养,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同时适量食用“辛”味食物,如韭菜、洋葱、香椿等,以促进肝气生发,改善春困不适。

七宝蔬菜羹

材料:芥菜、芹菜各100克,韭菜、小葱、蒜苗、芫荽各50克,生姜3片,适量生植物油、湿淀粉、食盐。

做法:将所有蔬菜洗净切碎,锅内加1000毫升清水烧沸,加入适量生植物油,依次放入芥菜、芹菜、韭菜煮至半熟,再放入湿淀粉勾芡,最后加入葱、蒜苗、芫荽及生姜,调入适量食盐即可。

功效:疏通气血,促进肝气升发,推动气血运行。适用于冬春交替时节的春困调治,可升发肝气,满足身体对气血的需求,实现生机蓬勃、脏腑功能强健的养生目标。

首乌猪肝片

材料:制何首乌10克,新鲜猪肝250克,葱、生姜、木耳、青菜适量,酱油、料酒、味精、盐、醋、水淀粉、植物油适量。

做法:将何首乌水煮煎取浓缩液10毫升;猪肝切片后焯水;木耳、青菜切片后焯水。将所有调料兑成碗芡。锅内加油烧热,快速滑炒猪肝至变色,捞出。锅内留底油,倒入猪肝,烹入芡汁,搅拌均匀,淋入少许熟油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精血。适用于春困、虚劳的调治,可使肝肾精血充沛,达到精神饱满、耳聪目明、昼夜安和的养生目的。


防止情绪不佳二方

中医认为,肝应春,主疏泄情志。春季,人们若忽视情志养生,常会感到情志郁闷、压抑,或因熬夜、缺乏运动而情绪暴躁易怒。

预防和改善情绪不佳,除注意劳逸结合、适度运动外,还可通过药膳调治。

玫瑰三泡台

材料:玫瑰花2~3朵,红枣3~5枚,枸杞子、佛手片各3克,绿茶2克,带壳桂圆干2~3枚(压破),冰糖适量。

做法:将所有材料放入茶碗内,用沸水冲沏,盖盖泡焖3~5分钟,随饮随续水,至味淡为止。

功效:温阳补血、生津止渴、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适用于初春时节精神郁闷、性情烦躁、胸胁脘腹胀痛、食少便稀等情志失调症状的调治。

佛手郁金饮

材料:佛手片12克,郁金15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佛手片、郁金洗净,水煎去渣取汁,待煎汁转温后调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功效:疏肝理气、清热解郁。适用于春天或春夏之交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情志失调症状的调治。


防治外感疾病二方

初春气候多变,人体腠理初开,阳气尚未旺盛,老人、儿童及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极易感受病邪,引发感冒、咳嗽、鼻炎等外感疾病。

防治外感疾病,除注意“春捂”、防风御寒外,还可通过药膳防病治病。

黄芪杞菊茶

材料:黄芪、枸杞子、黄菊花各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黄芪、枸杞子、黄菊花放入茶壶中,加1000毫升沸水冲沏,盖盖闷10分钟后放入冰糖调味,代茶饮用。也可先将黄芪、枸杞子加水1200毫升煮沸,小火煎煮10分钟,再放入菊花煮沸后熄火,5分钟后加入冰糖调味代茶饮用。

功效:补脾肺、养肝肾、散风邪、清燥热。适用于冬春交替、早春时节因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所致精神不振、身体疲乏、咽干口燥、两目干涩等不适的调治。

生梨贝母饮

材料:生梨1只,川贝母3克,橘子皮1小块,适量冰糖水或蜂蜜水。

做法:将生梨洗净去皮、核,切成小块;川贝母、橘子皮洗净,橘子皮切丝。将所有材料放入碗内或炖盅内,加入适量冰糖水或蜂蜜水和1杯水,上笼蒸1小时,取出后拣去贝母和橘子皮即可,喝汤吃梨。

功效:养阴清热、除痰化湿、止咳宁嗽。适用于春季、春夏之交口干舌燥、咽痒咽痛的调养,以及阴虚肺热所致咳嗽咽痒、咯吐黄痰、咯痰不利等病症的调治。

来源:中国中医、广东中医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