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欧洲的高福利还能撑多久?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不是欧洲国家自己说了算,而要看中国怎么做。
欧洲高福利制度破碎在即
欧洲民众过的就一定是咱们向往的生活吗?其实不然,虽然欧洲的福利制度曾冠绝他国,上班只需喝喝茶就可以下班,但如今看来,他们也只是在强撑罢了。
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其实是建立在吃老本的前提下。众所周知,二战之后的众多欧洲国家迎来了科技革命与传统制造业的崛起。由于第二产业发展迅速,所以他们也在短时间内积累起来大量的财富。
时至今日,欧洲总人口虽然只占到了全球人口的5.9%左右,但其社会福利开支额度却超过了全球的50%。在这种情况下,既得利益者当然希望福利制度不发生改变的,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常年的社会高福利体制,直接限制了欧洲当地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曾经,他们以一骑绝尘的第二产业养起了高福利,但如今,欧洲各国都面临着程度不同的制造业萎缩以及转移。
在节流方面,高福利使得欧洲国家平衡收支的想法成为泡沫,在开源方面,创新研发资金的投入额度下降,也会使得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逐年下降。
按理说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应该早就因此垮塌了,然而他们之所以能维持到现在,主要也是在依靠欧洲各国的高税收企业强撑着。但是国家的未来能完全依靠企业的发展吗?
数据显示,德国人的人均工作时长是在不断降低的,从最早人均每周39小时的工作时间,一直下降到了36.5小时。
充裕的个人时间,使得德国约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员,都有不同的兼职工作,大家的周工作时间总体少于30小时。咱们虽然不想承认,高福利制度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欧洲懒人,但数据却是不会骗人的。
在工人们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产能时,欧盟依然需要将公司所得税率设置在10%以及30%以上不等。由此看来,欧盟制造业企业的日子,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一旦欧洲制造业进一步垮塌,整个欧洲高福利制度成为一触就破的泡沫。
更何况,欧洲的高福利制度下还必须供养着两类群体,一是老龄人口,二是外国难民。
原来早在2019年时,北欧国家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就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两成。这使得国家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同时,还造成了国家极高的养老金支出负担。
如果只是这样,社会劳动力依然会乐此不疲的为国家做贡献,因为老年人的生活越有保障,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也就不会下降。可随着欧洲各国不断的接收难民,他们的不满态度就越来越盛了。
数据显示,瑞典可能已经接纳了16.3万名难民,而对这些人口的安置以及就业安排,都需要花费极大占比的财政,可财政可是从民众税收里搞出来的。
所以当人们发现自己的钱,花不到自己身上时,本身的劳动积极性也就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至此,国家的财政税收总额也就会受到影响了。
当欧洲发现企业给不起钱,个人不想给钱的时候,他们引以为傲的高福利制度,就只能沦为历史了。
中国制造业崛起加速高福利制度的垮塌
欧洲高福利制度难以维持的当下,中国制造业又给了他们最为沉重的一击。欧洲的那些高税收制造业企业,已经不能像以往那样占取国际市场份额了。
据了解,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长值,完成了40.5万亿元,这使得我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登顶全球首位。
具体来说,我国如今拥有着高达80个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超14万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570多家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的工业企业。
而如此庞大的工业规模,自然就催生出了极高的工作效率,早在2018年,华尔街相关机构就做过调查,当年在完成一项任务时间最短的国家中,我国排名第四名列前茅。
咱们比较熟制的以精准严格著称的德国,却居于倒数第二。可以说世界上已经没有国家他们的工作效率更低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占比全体制造业的份额,必然是不断上升的。
期间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就是德国,以格哈迪塑料技术公司为例,他们曾经坐拥1500名员工,以盛极一时的奔驰车标供应商。可是成本上涨和需求萎缩,使得他们走到了破产这一步。
而这还不是特例,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零件供应商的当下,欧洲零部件制造商已经裁撤了大约5.33万名工作人员。即使是博世、采埃孚这种数一数二的供应商,也有千人裁员计划。
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做出的报告,德国汽车工业,虽然为德国创造了78万个就业岗位,但仅仅是2024年的裁员盛况,就直接让7%的从业者失业。
可以说,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支柱产业都是第二产业,而我国如今崛起最快的不就是制造业吗?虽然我们无疑和任何人竞争,可适当所有甲方都选择我们时,他们能分到的蛋糕份额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此时在没有订单维持利润,又没有工人高工作效率形成的低成本产品的冲击下,欧洲制造业企业的寒冬也就来临了。
可我们又十分清楚,制造业几乎就是欧洲高福利制度的最大保障。一旦他们这些大厂的利润降低,那么国家税收也就必然下降,没有了真金白银的支持,高福利制度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如果他们执意想保住自己的面子,最后要受罪的就一定是制造业大厂,当矛盾不断激化,得不到公平对待的大厂,又怎么能继续为国家缴纳稳定的税收呢?
不用想,欧洲的制造业发展,会随着我国的制造业崛起愈发衰落。在制造业走向落幕的当下,欧洲的高福利制度肯定就撑不了多久了。
欧洲的高福利制度骑虎难下
高福利制度违背发展规律,一味的拉高待遇,只会让国家的经济走向恶行循环。如今,欧洲各国就深受高福利制度之害,难以自救。
德国作为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为了保证欧元的稳定,于1997年推动欧盟通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其中提到,成员国年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得超过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60%。
在这一规定提出之后,大家确实合作更加密切,税收更加稳定了。然而,随着近几年各种国际事件的爆发,在能源危机和高通胀这两方面的影响下,欧盟的平均公债率已经达到了84%,平均赤字率也早就来到了3.4%。
如果这些现状无法得到改变,可能包括意大利、法国在内的14个国家,都会在不久的将来超出3%的赤字率限制。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24年时,法国政赤字率基本上就攀升到了5.6%。
而在这种大家都没钱的总体趋势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各国制定的政策,就不能太过异想天开了。可是欧洲各国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依然秉持着自己的高福利制度不放手。
由于资金无法得到释放,大部分的发展机遇自然也就没办法及时抓住了。可见欧洲各国并不是真的没钱,而是有钱却花不到刀刃上。
与此同时,长时间的高福利制度也让人们产生了依赖心理。算起来,法国劳动者每周仅需要工作35小时,甚至每年还有5周的带薪假。可即使这样,他们依然在2023年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示威潮。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抗议法国政府对劳动人民的“压榨”,而法国政府其实也是没办法了,在受到中国制造业影响的当下,如果当局者不提高退休年龄和变相削减福利的话,再过几年政府都没有余粮了。
像这种享受着高福利政策,还不断罢工的国家,除了法国之外,还有德国这个神奇的国家。据了解,2024年1月开始德国火车司机工会和农民协会就接连宣布了罢工。
在他们看来,繁重的劳动并没有换取应有的尊重,政府居然还准备降低他们的薪资。而在德国没有解决这两个协会的问题时,邮政员工、机场地勤人员两大群体,也相继加入到了抗议的大潮之中。
不难发现,这些服务者从事的行业,都与制造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他们的薪资无法得到保证的背后,就是德国的第二产业在不断衰落的事实。
当下,留给欧洲高福利国家的路只剩下一条了,那就是放手高福利制度。用盈余的财政收入在国际竞争当中再次拼出一条康坦大道。
可是扪心自问一下,懒散惯了的欧洲当局政府以及劳动民众,真的愿意把得手的利益再给出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