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中国传统的音乐只有五个音阶,分别是宫、商、角、徽、羽。而如今现代音乐普遍使用的七音阶则是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
但随着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人们震惊的发现,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可以制作出,七音阶的乐器。而1984后河南舞阳骨笛的陆续出现,中国使用七音阶乐器的历史再一次被刷新到距今7800年~9000年前。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先民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七声音阶,但后人却一直以为古典的中国音乐只有五个音阶呢?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音乐之后所使用的齐声音阶是由西方传入的?
其实,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音阶,这纯粹是个误解。
在中国早期的典籍中,如《国语·周语》还有《左传·昭公二十年》中便记载了与五声音阶同时并存的七声音阶。
《管子·地员篇》则详细的介绍了以数学比例的方式来定音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以三分损益法便可以定出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吕,而这些就中国古典音律的基础。
五声音阶就是大家熟悉的宫、商、角、徽、羽。
七声音阶则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清变成了七声音阶。
变:将宫音和徽音降低半音,称变宫、变徽。
清:将角音和羽音升高半音,称清角、清羽。
十二律吕则是古典音乐中使用的十二个绝对音高: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可见,几百年在先前时期,中国的音乐五音七音十二律齐备。
其实,若要严格说起来,西方的音乐用的也是十二音,只不过与中国古典十二音的用法不太相似罢了。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音呢?
小君估摸着,大概是因为中国人自古追求和谐淡泊与中正,因此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音乐不突出不和谐的三全音,不强调尖锐的半音,使得音乐更雅正婉转,飘逸灵动,听来更具行云流水的美感,因此更受偏爱吧。
在加上五声音阶的名称来自天上的星宿,和五星规律,体现的古代思想领域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音乐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因此屡屡见诸各种典籍中而被人熟知,久而久之就让人误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只有五个音了吧。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云:“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意思便是在各种各样的音乐中,不管是七音、六音还是各种民乐中,都是以“五声”为主。因此,五声一直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被称为“五正声”。
但是,这也不代表中国的古典音乐只有这“五正声”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