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2月24日电 题:潍坊鄌郚:中国吉他小镇里的“世界音符”

  新华社记者 袁敏

  调整吉他下方拉弦板位置,再对着音响精细调整拾音器高度,接着依次调整琴头、弦枕……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一间电吉他生产车间里,农民李庆生动作娴熟,行云流水。

  作为一名调音师,李庆生已经“入行”22年,如今他一天能给近300把吉他调音。

  李庆生所在的鄌郚镇聚集了乐器生产和配套企业100多家,是远近闻名的“吉他小镇”。这里年产约200万把吉他、500万套配件,占全球电吉他产量的30%,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昌乐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制琴(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袁敏 摄

  昌乐县乐器行业协会负责人回忆,1972年,昌乐县开始建厂生产月琴、京胡等民间乐器,后来在一次经贸展销会上遇见了一家韩国乐器经销商。1993年,中韩合资的山东缪斯乐器公司在鄌郚成立,主要生产电吉他。

  从“土乐器”转型到“洋乐器”,鄌郚镇先后派出数十人到韩国学习,这些人大多成了技术骨干,一些人出来办厂,电吉他产业在这个小镇遍地开花。

  曾在缪斯公司跑运输的张建军就是其中一员。2012年,他决定自主创业,组建了第一条吉他生产线。四年后,昌乐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目前已成为鄌郚最大的电吉他企业,年产吉他20多万把。

  “我们的吉他不愁卖。老厂区产能不够,我们2021年建设了第二个厂区,去年又建设了第三个厂区,仍然是供不应求。”张建军说。几天前,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国际乐器展上,公司又收获了来自美国、巴西等地客户的数万把吉他订单,现在订单工期已经排到了今年6月。

  在鄌郚镇,有5000余人从事乐器及相关产业。他们大多是周边村庄的农民,在农闲时来上班,年人均工资收入8万元左右。

  调音师刘师国告诉记者,吉他已然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工友聚会时,喜欢在田间地头唱老歌弹吉他”。


  调音师刘师国在给吉他调音(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袁敏 摄

  现在,这个“吉他小镇”也正将音乐的快乐传递给世界更多地方。85%的鄌郚电吉他销往国际市场,个性化定制满足更多国家音乐爱好者的需求。

  走进51岁的手工制琴匠人张清军家里,一进门就是三台打磨机,再往里走几步,农家小院里摆满了各式雕刻机械。几间小屋被有序划分为雕刻室、打磨室、组装室等。其中一间里,电子雕刻机正在有序工作,旁边摆放着要用到的30多种刻刀。

  “雕刻、打磨、喷漆、组装、调音,全是我自己完成。订单实在太多,纯手工忙不过来,我也在学习一些新技术,提高制琴效率。”张清军说。


  手工制琴匠人张清军在给作品调音(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袁敏 摄

  记者在张清军的工作室看到,一把天使造型的吉他惟妙惟肖,十分精美。“这把吉他从设计到制作大概一个月,售价近6000元。”令张清军高兴的是,这几年国外客户对中国风元素更感兴趣,他设计的中国龙系列吉他成为订单量最大的产品之一。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我整天忙着赶工几乎不出门,但我希望我的吉他在全世界更多地方被奏响,给更多国际友人带去我的祝福和问候。”张清军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