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以其原始的力量和颠覆性的节奏震撼了世界。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现代音乐的诞生,也成为无数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在过去的110年里,从皮娜·鲍什到玛莎·葛兰姆,从莫里斯·贝嘉到威廉·福赛斯,众多编舞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部经典,为它注入持续不断的活力。
去年11月,皮娜·鲍什“非洲版”《春之祭》曾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数吨泥土倾泻在舞台上,32位来自非洲的舞者赤着脚纵情起舞,直到身上沾满汗水和泥土,狂野而诗意。
2月21日、22日,谢欣舞蹈剧场建团十周年作品《萨蒂之名·春之祭》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萨蒂之名·春之祭》由谢欣编舞,打击乐演奏家付艺霏进行音乐编配。作品中,四位音乐家——付艺霏、吕政道、李聪、王鲁组成的双钢琴双打击乐组合,与谢欣舞蹈剧场的12位舞者同台演绎。这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一次勇敢的探索与创新。
《萨蒂之名·春之祭》剧照
主创和主演谢幕
《萨蒂之名·春之祭》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音乐改编自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的3首《裸体舞曲》与6首《玄秘曲》重新穿插,呈现出一种轻柔、浪漫的氛围;下半场改编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展现出原始生命力的爆发。
“上半场是浪漫的,像水一般流淌;下半场则是狂野的,像火一样燃烧。”打击乐演奏家付艺霏说,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节奏和律动为舞蹈提供了框架,而舞蹈则让音乐变得视觉化。
萨蒂的音乐像一幅淡淡的水彩画,没有繁复的装饰,却充满了诗意。钢琴家李聪说:“萨蒂讲过一句话,他说我永远不会写出任何一个被粉饰过的音符。他的音乐是一种内省的艺术,不需要华丽的技巧,只需要真诚的表达。”
《萨蒂之名·春之祭》剧照
在舞蹈编排上,谢欣选择了流动的肢体语言来呼应萨蒂的音乐,舞者们身着色彩柔和、轻盈的服装,在舞台上像风一样轻盈地起舞,生活中那些细微而美好的瞬间如电影般一幕幕上演,甚至有“1、2、3,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充满童趣的游戏出现在舞台上,让人会心一笑。
上半场的轻盈灵动,反衬出下半场的沉重与爆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以其复杂的节奏和狂暴的能量著称,它就像一场地震,打破了所有的规则,让人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舞台上,钢琴家李聪、王鲁,打击乐演奏家付艺霏、吕政道,以双钢双打击乐的形式带来现场演奏。身着黑衣的舞者们跟随着节奏和律动尽情起舞,在舞台上迸发出力与美的灵光,在重重迷雾中传递冲破黑暗的力量。已经在舞台上摔打了十年的舞者樊小芸,第一次感到自己就像“一头野兽”。“把自己真实地扔在了舞台上,跳完就一个字,爽!”
《萨蒂之名·春之祭》通过轻与重的对话,展现了生命的多重维度。正如谢欣所说:“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轻与重,柔软与刚烈,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完整。”
双钢琴双打击乐现场演奏
《萨蒂之名·春之祭》剧照
对于编舞来说,《春之祭》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谢欣坦言:“你根本数不清它的拍子。《春之祭》是全世界最难解的一道题,它极其复杂、极其疯狂、极其暴力。但解完它,我觉得自己什么难题都不怕了。”
2023年12月,一场大火吞噬了谢欣舞蹈剧场的驻地,让舞团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谢欣觉得,与其说是自己去挑战《春之祭》,不如说是《春之祭》在这样一个时刻撞进了她的生命,她的遭遇和内心的震动塑造了今天这版《春之祭》。
谢欣说:“无论是生还是死,是希望还是毁灭,我们都无法超越自然规律,但总有一些时刻,你会因为一群人的燃烧而产生信仰,你会希望你可以超越自己,然后,生命会迎来一个新的篇章。就如同火山爆发,是摧毁一切的力量,也是喷薄的新生。”
原标题:《萨蒂之名·春之祭》首演:生命的轻与重,柔软与刚烈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胡一帆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