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记者 王轶斐

问:“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的策划构想是怎样的?

答:展览分为“甲骨学史上的天津”“王的祭祀”“王的战争”“王的臣子”“王的诸妇”“王的农牧”等6个单元,既有对天津同殷墟甲骨深厚历史渊源的梳理,又有对武丁王统治之下商代祭祀、军事、内政、农业等各方面情况的鲜活呈现。透过这些经历了三千余年而不朽的文明载体,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辉煌的武丁时代。展览精选出甲骨共36片,分为6个单元,平均每个单元6片甲骨,恰合“六六”之数,表达了对殷墟博物馆建馆一周年“周年大吉,六六大顺”之祝愿。


“商武丁五百用卜骨”文创产品(右)摄影 今晚报记者 王轶斐

问:36片甲骨中有哪些“明星甲骨”?

答:此次赴展的甲骨包括“翌庚寅帚(婦)好(娩)卜骨”,这是天博的“明星甲骨”,曾多次出镜;此外“小多馬羌臣卜骨”是世界上唯一对“小多马羌臣”这一职官的记载;“我受黍年卜骨”则是占卜所种的黍是否有好收成。另外还有一片从来没有展出过的甲骨,会在在安阳殷墟首次亮相。

问:普通观众应该如何欣赏、了解甲骨和商王朝文化?

答:无论是即将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开启的展览,还是在天津博物馆,都能从不同的文物中窥见商王朝的生活、文化、制度等切面。了解了这些,再去欣赏天博的商朝青铜器、玉器,对照甲骨文的相关记载,大家就可以从文物中看到精彩的故事和历史,就能重新焕活文物,这就是“二重证据法”通俗的解释。

问:展览有没有更鲜活生动的方式,帮助这些甲骨出圈儿?

答:此次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馆赴展的不仅有天博的甲骨原片,也有根据“明星甲骨”开发的文创产品。比如即将前往安阳的“商武丁五百用卜骨”,其正面所刻卜辞中记载了商朝的奴隶祭祀制度,被中国甲骨学家胡厚宣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片甲骨,此次它的“分身”——文创冰箱贴也将和其他甲骨文创产品一起,跟随原片启程赶赴安阳,与更多年轻人遇见,让文物“活”起来。

问: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和意义是什么?

答:安阳是文字的故乡,甲骨出土自安阳殷墟遗址。因为种种原因,甲骨出土后散落在世界各地,而多位爱国收藏家将不少珍贵的甲骨留在了天津,最后馆藏于天津博物馆。这是36片甲骨在126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探亲,正如此次展览的名称“王入大邑商”,意思是“让武丁王回到他忠实的大邑商”。让“甲骨回家探亲”,天津博物馆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海内外各个甲骨收藏单位和我们一起,安排藏品回到安阳殷墟,让这些古老的文物“常回家看看”,让更多观众感受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来源:今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