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子。他是孔氏,名丘,字仲尼。

商朝的君主也姓子。比如:

武乙:子姓,名瞿,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

文丁:子姓,名托,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

帝乙:子姓,名羡,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

帝辛:子姓,名受,商朝第三十任君主,也是末代君主,世称殷纣王、商纣王。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到商朝祖因偰(契),据《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偰(契),其生母为简狄,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

据相关记载,子姓后来又派生出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姓氏。微子封于宋之后,也派生出了大量姓氏。

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禹赐给商人先祖契的姓字,其字形可能是妇好墓出土铜器铭文上的徽标,即“子女”合文(相当于后世的“好”字)。姓字往往与政治联姻和分封有关,通常带有女字旁,而后世那些没有女字旁的,可能是由姓字延伸出来的“氏”。

孔子在当时正规的称呼不是“子丘”。应该是孔丘。孔是他家族的氏。


话剧《孔子》

在春秋时期,称呼一个人的方式较为复杂,通常会根据其姓氏、名、字等不同组合来称呼。

以孔子为例,当时会称呼他为“孔丘”“仲尼”等。 但直接称“子丘”不符合当时的称呼习惯。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用来表明血缘关系,氏则是姓的分支。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姓子。后来其家族分支,以孔为氏。所以称他为孔子。 这个“子”,有时用于对有一定地位和学识之人的尊称,如“夫子”。

总之,氏,算是姓的分支。

在先秦时期,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用以追溯共同的祖先,具有稳固不变的特点。而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不同支系,是随着封邑、官职等的变化而改变的。

比如,一个家族繁衍众多后代,随着人口增多、迁徙等,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去到了某个地方获得封邑,或者担任了某种官职,就可能以这个地方或官职为氏,以区分于同宗的其他人。

姓主要用以别婚姻,氏则用以别贵贱。到了秦汉以后,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