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感到自己状态不佳?脸色总是苍白如纸,手脚仿佛冰块一般,怎么捂都不热乎,时不时还头晕目眩、浑身乏力。更让人烦恼的是,脸上开始冒出斑点,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女性朋友还可能遭遇月经不调的困扰。其实,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气血不足在向你发出 “求救信号”。
中医认为,调理气血的关键在于 “脾胃为本、肝血为根、避风寒”,只要做好这几点,气血自然就会充足起来,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
第一、调理脾胃,补气血的根本
中医常说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这句话可是大有深意。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首先要靠胃进行初步消化,将食物研磨成食糜。而之后营养能否被顺利吸收,则全看脾的运化能力。可以说,脾胃就像是身体里的 “气血制造工厂”,只有这个 “工厂” 运转正常且强健有力,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充足的气血,滋养我们的身体。
然而,现在很多人的脾胃都处于 “亚健康” 状态。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群,更要注意饮食。像冰饮、冷饮这类生冷寒凉的食物,进入胃里后,会像一块 “寒冰”,瞬间让胃的温度降低,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而生鱼生肉等食物,不仅难以消化,还可能携带细菌和寄生虫,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负担。
那脾胃虚弱的人该如何调养呢?
可以试试喝点山药薏米粥,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的功效,薏米则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二者搭配煮成粥,易于消化吸收,对脾胃有很好的滋养作用。红枣桂圆茶也是不错的选择,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则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一杯暖暖的红枣桂圆茶,既能温暖脾胃,又能为身体补充气血。此外,陈皮生姜水也值得推荐,陈皮理气健脾,生姜温中散寒,二者煮水饮用,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寒的症状。
第二、养肝血,肝藏血则气血足
在中医理论中,“肝藏血”,肝脏就像是一个 “血液储备库”,负责储存和调节血液。只有养好肝,才能让气血不亏,保证身体各个器官都能得到充足的血液滋养。
但如今,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在悄悄伤害我们的肝脏,进而损耗肝血。其中,熬夜堪称 “伤肝血的头号杀手”。我们都知道,晚上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胆经和肝经当令的时间,此时人体的气血会流经这两条经络。如果这个时候还不睡觉,肝脏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胆经和肝经的气血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休养,长期如此,肝血就会被大量透支,气血自然也就越来越虚。所以,想要养好肝血,一定要养成早睡的好习惯,晚上 11 点前务必上床睡觉,让肝脏在夜间能够安静地进行自我修复和血液储备。
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也可以多下功夫。黑芝麻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常吃黑芝麻能让我们的肝血更加充盈。枸杞也是养肝血的佳品,它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无论是直接嚼食,还是用来泡水、煲汤,都非常方便。桑葚同样对肝脏有益,其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的功效,能帮助我们改善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阿胶则是传统的补血圣品,它能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对于气血不足、面色萎黄的人来说,效果显著。当归也是养血的好食材,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止痛,女性朋友在经期前后适当食用,有助于调理气血。
第三、避免消耗气血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其实都在暗中消耗我们的气血,特别是熬夜和过度操劳对气血的损耗极大。熬夜不仅伤肝血,还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而过度操劳,无论是身体上的过度劳累,还是精神上的长期紧绷,都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不断消耗气血。长期如此,气血只会越来越虚,人也会变得更加疲惫不堪。
情绪波动大同样会对气血造成不良影响。过度生气会让肝气郁结,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从而影响气血的运行和生成。焦虑的情绪也会消耗气血,中医认为 “思伤脾”,过度焦虑会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进而影响气血的生化之源。所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对养气血至关重要。
另外,过度节食和挑食也是养气血的大忌。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营养不均衡,缺乏必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脾胃就无法制造出足够的气血。比如,长期素食可能导致蛋白质和铁元素摄入不足,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使气血更加虚弱。
想要养气血,关键在于保持好心情,让自己的情绪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身体和精神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一定要保证均衡,各类食物都要摄入,不挑食、不偏食,为身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第四、远离风寒,避免血瘀
中医讲 “风为百病之长”,风寒之邪一旦侵入人体,就如同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 “定时炸弹”。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形成血瘀。长期血瘀的话,危害可不小,容易引发妇科病,比如痛经、闭经等。还可能导致结节、囊肿的产生,像甲状腺结节、乳腺囊肿等,在中医看来,都与气血瘀滞有一定关系。更为严重的是,血瘀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如冠心病、脑梗死等。
我们该如何远离风寒,避免血瘀呢?
首先,在冬天一定要穿暖一点,尤其是腰腹和脚部这两个部位,千万不能受凉。腰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很多重要的脏腑都在这个区域,一旦受寒,容易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影响气血运行。脚部则是人体的 “第二心脏”,有众多的穴位与身体各个器官相连,脚部受凉,寒邪就可能通过经络传导至全身。这里建议大家冬天要多穿厚衣服,注意保暖,必要时可以戴上围巾、手套、帽子,保护好身体的各个部位。
其次,在饮食上要少吃寒性食物,像生冷海鲜、冰饮等。这些食物进入体内后,会让身体的阳气受损,寒邪内生,从而加重气血瘀滞的情况。可以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红枣等,帮助身体补充阳气,抵御寒邪。
另外,还可以通过泡脚和喝姜茶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泡脚,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让全身都暖和起来。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艾叶、花椒等中药材,效果会更好。姜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生姜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每天喝一杯姜茶,能帮助身体驱散寒邪,促进气血流通。
这里要提醒大家,我们只有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调整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补足气血,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