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民勤县昌宁镇四方墩,黄沙与绿洲的交界线上,一支由全国志愿者、学生和当地村民组成的植树队伍正热火朝天地劳作。去年以来,民勤县呼吁全民参与治沙造林行动,这场跨越地域、年龄和行业的生态行动吸引当地干部群众及来自全国各地志愿者参与,共完成工程固沙13.16万亩,累计栽植梭梭、拐枣、沙柳等耐旱树种逾8.43万亩、220万株,为河西走廊的“风沙咽喉”再添一道绿色屏障。
民勤县干部群众参与压沙造林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年均降水量不足11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00毫米以上。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沙尘暴频发,农田被吞噬,一度被预言“将被沙漠淹没”。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为守住这片绿洲,民勤人开启了长达70余年的治沙征程。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到机械化固沙,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构建起了“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治理体系,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实施人工造林23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形成了“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
而今年的“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以“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的创新模式,将这场生态保卫战推向新高潮。
“这是我第一次亲手种下梭梭苗,没想到在网络平台上‘认养’的树苗真的能改变一片沙地!”来自北京的“00后”大学生张雨欣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向记者展示手机里保存的植树证书。
活动通过“线上认养+线下体验”双轨模式,公众可通过小程序捐款认养树苗,或报名参与实地种植。活动开展以来,吸引越来越多网友参与“云种树”,而线下活动更迎来全国23个省份的志愿者团队报名参与。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参与线下压沙植树活动
企业力量同样不容小觑。阿里巴巴、腾讯等30余家知名企业组建“治沙联盟”,捐资建设“企业林”及外卖平台推出“每单减碳量兑换树苗”活动,带动超百万用户参与。民勤县林草局副局长赵兵彦介绍:“过去治沙主要靠财政拨款,如今社会力量贡献了植树资金并积极参与线下生态实践,这是全民生态意识觉醒的体现,也让更多人在实践中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
在民勤县青土湖治沙造林区,60岁的何德荣一家三代都是治沙人。“我父亲那辈人用麦草压沙,我年轻时扛着树苗走十几里沙路种梭梭,现在儿子用无人机监测林区。”何德荣指着远处连绵的梭梭林感慨。如今,这些耐旱植物不仅锁住了流沙,更孕育出肉苁蓉嫁接产业,兼顾生态修复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新一代民勤人正探索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路径。民勤返乡创业95后青年仲麟,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风沙弥漫的沙漠,种植梭梭树,同时帮助村民售卖蜜瓜、人参果,摸索出“产业+电商”的致富路,助力家乡摆脱贫困。同时,呼吁大家来民勤一起种植梭梭树,直播间背景常是郁郁葱葱的防护林。“种树不仅能治沙,还能带来好日子!”仲麟笑着说。
在民勤县举办的防沙治沙机械装置现场演示活动中,展示了多种防沙治沙机械设备,包括固沙车、植树机、草方格铺设机等。这些设备能够高效完成固沙、植树、铺设草方格等任务,显著提升治沙效率。
同时,为确保植树成效,活动引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技术支持。通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为每块林地“建档”,实时监测植被成活率;针对不同沙地类型,定制“乔木+灌木+草方格”的立体固沙方案,使树木成活率提升至85%以上。“民勤经验证明,科学治理与全民参与结合,能极大提升生态修复效率。”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说。
栽植梭梭
在民勤,每一株梭梭苗都承载着生存的希望与发展的智慧。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致富”,这场全民植树行动不仅筑起了生态屏障,更播撒下文明的火种。当万千普通人的涓滴之力汇成江海,荒漠化治理便不再是悲壮的抗争,而是一场充满生命力的绿色觉醒。(记者:聂兵远 许洁)
编辑:周旦
审校:李筱
责任编辑:闫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