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鱤鱼成群的新闻最近火了。大家看到视频里那些体长超过一米的“水中老虎”,不免担心起来。不过作为跑过多年长江渔业报道的老记者,让我和大家聊聊这事儿。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的鱼类品种比2020年多了25种,达到193种。大部分经济鱼类的平均重量也涨了15%到30%。这数据说明啥?长江的生态在变好。
那鱤鱼群体壮大会不会成为新问题?这得从生态系统说起。
大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一条河里不可能只有温顺的鱼。鱤鱼从古到今都在长江里生活,它就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些大块头确实吃鱼,但也有自己的生态位置。
长江里还有草鱼爱吃水草,鲢鱼、鳙鱼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鲤鱼在河底觅食。每种鱼都干着自己的活儿,谁也离不开谁。
说到鱤鱼增多,倒是个好事。这表示长江里别的鱼也多了,要不然这些“大胃王”吃啥?一条50斤的鱤鱼,每天得吃2.5斤左右的食物。鱼少的话,它们根本长不了这么大。
前几天我去采访了长江水生所的张教授。他说:“健康的生态系统就该有捕食者。没有它们,某些鱼可能会过度繁殖,反而破坏生态平衡。”
拿2022年湖北五个湖泊的情况来说,因为鱼太多影响了水质,不得不捕了1800万斤。这告诉我们,任何物种都需要管理,但不能一棍子打死。
眼下长江禁渔刚到第三年,生态修复才刚开始。要说“养虎为患”,这话说早了。生态平衡是个复杂的事,得用科学的眼光看待。
我问过几位在长江边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渔民。老李说:“以前根本见不着这么大的鱤鱼,现在能看到,说明江里的鱼真多了。”
长江大保护这事儿不能急。鱼类资源恢复了,水质变好了,连江豚数量都从2017年的1012头涨到了2022年的1249头。这都是好兆头。
对于未来,我建议:继续严格执行禁渔政策,加强科学监测,该管理时就管理,该保护时就保护。咱们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别一看见大鱼就害怕。
现在的长江,正在慢慢恢复它本该有的样子。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现象很正常,关键是科学应对,别着急下结论。
新闻链接:
农业农村部2022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公报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生态系统监测报告去年在湖南长沙见到一位研究水生态的赵研究员,他拿出一叠厚厚的监测数据说:“生态修复哪有一帆风顺的?关键看整体趋势。”
这话很在理。我翻翻笔记本,2021年的数据显示,长江常规鱼类的平均体重比2020年涨了不少。洞庭湖、湘江、沅江都监测到了鳤鱼种群。2022年11月,在南洞庭湖还发现了长江鲟的踪迹。
水生态就像一个大家庭。鱤鱼虽然吃鱼,但它们也控制着一些鱼类的数量,避免某一种鱼过度繁殖。自然界有它自己的平衡法则。
有意思的是,前两天武汉那边传来消息,大量白鲢跳出水面,跳得老高。中科院的专家说这可能和天气变化有关。这场面在以前可不多见,看来鱼儿们是真回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禁渔政策实施后,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需要关注。比如2022年湖北那几个湖泊因为鱼太多影响水质的事。这提醒我们,光禁渔还不够,得有更细致的管理办法。
有渔民跟我说:“老张啊,这些年没法捕鱼,但是看着江里的鱼越来越多,心里也高兴。”这位老哥已经转行开起了观光船,带游客看江豚。
“养虎为患”这种说法有点偏激。我在长江边跑了这么多年,真要说“患”,过度捕捞才是大患。禁渔前,很多鱼都快绝迹了。现在鱼群壮大了,水质变好了,这不正说明政策见效了吗?
再说那些担心十年后会不会拍卖捕鱼权的,我觉得有点想多了。20多万渔民都转产转业了,国家投入这么大力气搞生态修复,不会让努力付之东流。
长江生态修复是个长期工程,得有耐心。眼下最重要的是继续严格执行禁渔令,加强监测研究,及时解决新问题。
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长江早晚会重现“鱼翔浅底”的美景。到时候,鱤鱼、江豚、白鲢,都能和谐共处,这才是大自然该有的样子。
(老张 发自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