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帖子,
《军医治病有多猛?》
现在这类帖子特别多,一个主体思想就是军医看病不拘小节、不在乎病人感受,直接干就完了。
作为一个正儿八经军医大学本硕博读连读十年毕业的现在又在地方医院工作的前“军医”,我只想说:这很难评。
比如下面这个:
有什么动脉止血打结的。
有什么用502粘伤口的。
有什么骨膜炎让跑5公里的。
有什么腰椎间盘突出让吊单杠的。
有什么小李飞刀打针的。
他妈的竟然还有打拳麻醉的(表示质疑)。
我看得是啼笑皆非,想反驳都没理由反驳。这非常符合老百姓对军医们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这种东西吧,可能有点夸张,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么的总是有点道理。
很多人对军医的第一印象都来自于街头的小广告,什么“老军医包治性病”,其实就是给你打几块钱的头孢,然后收你好几百(草,我有点想去干了)。
虽然现在名声臭了,但是想想看,为什么这些骗子要打这样的广告。
因为那时候的人们对军医有一种天然的信任,那可真是军医的黄金时代啊。
我上大学的时候,军医大的分数已经有点下来了,但课堂上老师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
“当年我们军医大的分数堪比清华北大。”那可不,上学包分配,基本都进大医院,领部队和医院两份钱,想想都美滋滋。
现在?新西兰么。
战争给了军医大无限的荣光,和平却足以让军医大的荣光暗淡下去。
我曾经回去过几次母校,门口的卫兵把我拦得死死的,即使我拿出复员证证明我曾经是这里的一员,也得我的老同学亲自跑出来把我接进去。
卫兵神圣不可侵犯的牌子,和门口铁质的带着硬刺的栏杆,把我死死地拦在外面。
可当年?
牵着狗的老阿姨吃完饭带着全家老小进校园遛弯,整个大操场都是人。阿姨的狗还差点咬了我一口。
我进了校园,有人,却感觉空空荡荡的,大家整齐地迈着步唱着歌,旁边的卫兵盯着我。
大操场上军医大的学生们正在跑步,我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自己和体育教研室的教员们在操场上学习军体拳的时光。
腹部撩裆。
这是我最爱的招式,大家互相撩档,好不热闹。
“母校已经不是当年的母校了。”老同学念叨着。
极其严格的管理、非常规律的作息、军事内容的强化,都把军医大里的军字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难道战争真的快来临了?他们似乎在等待着、期待着,却又畏惧着,A little。
出来之后,有些人问起我的毕业学校,当我说出母校的名字的时候。总有人很好奇地问我有没有打手枪。
打了,我答道。
无论是字面意义上的打手枪还是你们想象中的打手枪,我都打了,年轻嘛,阳气重。
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来跑5公里,但很多时候也会期待下雨不跑步睡懒觉或者趁指导员不在随便跑两圈。
我们会组织去打八一杠,但也只是每个人15发子弹,教员还要盯得死死的生怕出什么意外。
我们也会组织演习搭帐篷抢救“伤员”,但有点像小学生郊游还挺好玩的,伤员也是挨了一枪的猪。
我们也有很多同学逃课去上网,去追比例不到10%的姑娘。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在我身上已经看不到什么军医的痕迹了。
可是,当我早上停好车走路去医院的时候,我还是一边唱“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这边唱来这边唱来那边和。”然后脚上踩着鼓点,有点像齐步走的感觉。
“前臂微屈向前摆动距离身体约45cm,双手握拳,双臂自然摆动,脚后跟先着地”这些齐步走的口令还时不时窜到我的脑子里。
去主任办公室,还是敲敲门,“报告!”,主任倒没有吓一跳,原来他也是军医大毕业的。
母校不仅仅在军事上做出了贡献,在医疗系统上也输出了大量的人才,地方上很多院长、主任、主委都是军医系统的出身。
“我们军医大出来的人,都有干劲、有冲劲,敢想敢干,令行禁止,很容易出成绩。”曾经的一位前辈这样总结。
可能是吧,我低头看了看自己,这么大年龄却还没什么出息。
至于帖子里写的“军医能有多猛?”
其实,也没有多猛。只是刚好略懂一些“医术”,又捎带一些“武艺”吧。
比如,腹部撩裆。
如果你喜欢情歌这篇想到哪写到哪
写到最后也不知道在写什么的小文
也许你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