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这样一个城市,拥有绝佳的区位优势,却没有一座985、211高校,堪称中国 “最寒酸”的省会城市,那么,这究竟是哪个省哪座省会城市?为何会如此大爱无疆,成为全国“高教洼地”呢?
全国唯一没有双一流大学的省会城市
河北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北接内蒙古和辽宁,南衔山东河南两省,西依太行山与山西交界,外环渤海,内环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该省总面积18.8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487千米,具备明显的港口优势。2024年,河北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超8.6亿吨,在全球沿海港口中稳居第二。并且河北还是连接东北、华北以及华东地区的重要枢纽,交通网络发达,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等重要铁路大动脉贯穿全省,使得河北成为全国铁路运输的关键节点。 这里自古便是京畿要地,是我国批复确定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区域之一。按理说,环抱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河北应该发展迅速才对,然而不只是经济一般,全省GDP只有4.75万亿元,只能排在全国第13位,就连教育情况也不容乐观。
教育是发展的根基,为了教育分配均衡,一省至少也有一所211学校,比如河南、山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并且这些大学基本都位于省区的省会城市内。然而作为“天子脚下”的河北,境内竟没有一所211大学。省会石家庄更是“尴尬”,全市各类高校在校生高达70万人左右,却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双一流大学的省会城市。更“过分”的是,河北工业大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211高校,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但主校区却在天津。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西临山西,北接保定,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该市北望京津,西接中原,东临渤海,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并且该市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体系都十分完善,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尤其是与北京和天津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该市是国家批复确定的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即便如此,石家庄在科教方面依旧比较薄弱。
石家庄为什么没有双一流高校
首先,受地理因素影响,河北省的高校资源主要都集中在了北京和天津,仅北京就拥有36所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更是世界知名学府,天津则拥有6所双一流大学,包括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一现象也导致河北的大量优质校材生不断被北京天津吸引,进一步加剧了石家庄在科教领域的发展局限性,加上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等高校都不在石家庄,更导致石家庄在高等教育领域缺乏竞争力。
其次,石家庄早期便缺乏教育资源,河北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曾频繁更换过11次省会,建国后也发生过多次变动,1949年曾暂定天津,后1958年又迁至保定,直到1968年才最终落定石家庄。这就导致河北省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分散,石家庄由于成为省会时间不长,因此缺乏足够的积累和影响力。
虽然石家庄并不缺乏本科院校,比如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等,都是全国知名高校,但由于石家庄的大学在经费和人才引进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石家庄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建设更高水平院校。
不只是教育,由于石家庄这毗邻京津的地理位置,导致该市在其他资源分配上也处于不利地位,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吸纳了各类优质资源,反而导致石家庄在地区发展中缺乏存在感,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2024年石家庄GDP只有8203.4亿元,在省内排在唐山之后,在北方更是不及郑州、济南、沈阳等省会城市。
不过,这并不代表石家庄没有发展潜力,毕竟毗邻北京和天津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尤其是随着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石家庄成为承接这些产业的重要平台,同时石家庄也在加快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吸引人才流入,成为拉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