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股份出圈了

韦尔股份,突然火了。

在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坐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和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之间的一位商界大佬,引起了外界的关注:韦尔股份创始人、董事长虞仁荣,因为坐姿,一下子出了圈。

韦尔股份是国产半导体领域龙头企业,随着虞仁荣的出圈,韦尔股份的股价也连续走出靓丽曲线。2月17日至2月19日,韦尔股份股价连续三天上涨,其中2月19日更是涨停收盘。随着股价上涨,韦尔股份的市值三天猛涨268亿元,达到1921亿元。按虞仁荣直接持股27.46%的比例计算,他的身家三天内暴增了74亿元,达520亿元。

股价大涨背后,韦尔股份也在2024年摆脱业绩低谷,净利润实现了5倍增长。这家半导体行业代表企业,与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迅猛发展的新兴市场之间的紧密关联,才是未来一段时间里,最大的“看点”所在。

01、比亚迪、小米,都是客户

此次座谈会上,虞仁荣坐在第一排靠中间的位置,也是会议上发言的六位企业家之一。在会议报道的新闻画面上,虞仁荣斜靠在椅背上,略显松弛的坐姿,和其他端坐的企业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纵观虞仁荣在其他公开场合的亮相,也往往保持着类似的姿势。在社交媒体上,这引起了讨论。一位有医学背景的网民猜测,虞仁荣的腰背或许被病痛所困扰。

尽管众说纷纭,韦尔股份方面和虞仁荣本人并没有作出回应。而实际上,真正让更多人感兴趣的,还是虞仁荣的会议座位安排:坐在比亚迪和小米两家万亿级企业的掌门人中间,虞仁荣和他背后的韦尔股份,究竟有何来头?

和王传福、雷军相比,虞仁荣对很多人来说是张陌生的面孔,但韦尔股份在国产半导体行业,是“独一份”的存在。在半导体的一大细分市场——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CIS)领域里,韦尔股份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龙头。尤其是在手机CIS市场,韦尔股份的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仅次于三星和索尼两大跨国巨头。



王传福和雷军中间有一位坐姿特别的企业家虞仁荣

国产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端图像传感器已经不再为大众所陌生;在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中,最显眼的存在也仍然是摄像头——任何机器都需要能“看”到外界,摄像头就是手机和智能驾驶汽车的“眼睛”,而CIS就是负责成像的视网膜。

比亚迪和小米,恰好都是韦尔股份的客户。

随着AI在越来越多的终端里落地,在韦尔股份的股吧里,一位投资者就惊讶地表示,他发现与会企业的产品中,包括手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AI眼镜等,“未来都离不开韦尔股份”。

在与会的企业家中,1966年出生的虞仁荣从年龄上看是位“前辈”。在现场的年轻科技企业创始人里,他和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可以说是老乡,他们都是浙江宁波人;而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峰和他也有着一重渊源,他们都是清华的“学霸”。

虞仁荣当年在19岁时,就以湖北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通信系(现为电子工程系)。在这个被统称为“清华EE85黄金一代”的班级里,走出了众多知名芯片企业的创始人,他们共同撑起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半壁江山。

虞仁荣毕业后,放弃了相对安稳的工程师职业,“下海练摊”做起了电子元器件贸易。2007年他在上海成立了韦尔股份,打造自有品牌的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产品。

创业过程中,这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却展现出了绝佳的投资眼光和产业嗅觉。

2013年,韦尔股份抄底收购北京泰合志恒,切入卫星直播芯片领域。2017年5月,韦尔股份成功登陆A股上市,两个月后,公司就发布拟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停牌,展开了对豪威科技的收购竞逐。

当时的全球第三大CMOS传感器企业豪威科技刚刚从美股退市,以120亿元的作价,在国内寻求买家。而市值只有80多亿元、总资产只有豪威科技五分之一的韦尔股份,毅然向其抛出了橄榄枝。

这场被称为“中国半导体史上最经典并购”的案例在2019年完成。韦尔股份豪掷150亿元,实现了这一“蛇吞象”操作,拿下豪威科技,一夜之间跻身全球摄像头芯片顶级玩家之列。



韦尔股份在国产半导体行业是“独一份”的存在

资本市场对韦尔股份的估值也节节上升。2021年,韦尔股份市值一路飙升至3000亿元。2022年,虞仁荣以950亿元财富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成为国内芯片圈里,首屈一指的大佬。

此后,韦尔股份在2022年时利润大幅度下滑,公司一度步入“至暗时刻”。但三年过去,韦尔股份“翻身”了。

02、业绩复苏,利润超30亿元

图像传感器芯片市场巨大。咨询机构Yole Group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全球CIS市场规模达到了218亿美元,并预计到2029年该数据将达28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7%。从厂商销售额来看,索尼、三星占据强势地位,两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七成。

但韦尔股份紧紧咬在它们身后,全球市占率达到11%,牢牢把守住了第三名的位置,并来了个“闷声发财”。

韦尔股份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54.08亿~258.08亿元,同比增长20.87%~22.78%,归母净利润预计达31.55亿~33.55亿元,同比增长467.88%~503.88%。

伴随着5倍增长的净利润,韦尔股份终于走出了低谷期。

目前,智能手机是CIS的主要应用领域,在其总市场份额中占比超60%。韦尔股份过去的营收能力,和智能手机市场的起落也紧密相关。在2021年时,韦尔股份的营收曾达到241.04亿元,净利润44.76亿元。但在之后两年,由于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不振,公司的业绩压力也随之而来。

2022年,韦尔股份的营收为200.78亿元,同比下滑了16.7%;归母净利润只有9.9亿元,同比下滑了77.88%。尽管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市场需求开始逐步复苏,这一年公司的营收恢复了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仍旧再度同比下滑43.88%,只有5.56亿元。

等到了2024年,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增长了4%,结束了此前连续两年的负增长。韦尔股份这样的CIS厂商也随之走出了低谷,营收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净利润也已逼近2021年45亿元的高点。



韦尔股份近年来收入变化

但韦尔股份面对的历史机遇还不止如此。

2025年,国产替代涌起了更大的浪潮。当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国产化”已经是实体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国产手机厂商们对本土供应链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高端智能手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也还将继续提升。

而图像传感芯片作为智能手机的“视网膜”,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有业内人士透露,在手机总成本中,摄像头成本就大约占15%,而图像传感芯片又占了摄像头零部件成本的一半以上。

想当年,智能手机的高端图像传感器领域,是被索尼、三星两家巨头牢牢控制的,国产CIS一般只能在副摄应用。但2020年后,随着国产手机对国产供应链的加码,海外企业在高端CIS市场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2020年,豪威科技旗下的OV48C产品作为广角传感器,搭载在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上。这也是豪威科技首次进入国产旗舰手机的主摄传感器供应链。之后,其推出的OV50H产品又先后应用在了小米14系列、iQOO12系列等手机的主摄上。

2023年末,豪威科技发布高端传感器新品——OV50K,首发搭载在了荣耀Magic 6至臻版/RSR保时捷版的主摄上。

随着在高端手机市场的不断突破,韦尔股份的盈利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韦尔股份综合毛利率为29.61%,较上一年同期提升8.21个百分点。

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广阔。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全球手机销售追踪》报告显示,高端智能手机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2024年同比市场增长率已超过中低端手机。其中,国产手机品牌正在迅速缩小与苹果、三星等头部品牌的差距,全球市场份额已达到24%,华为、小米、vivo和荣耀在这一领域的年增长率都达到了两位数。

在CIS供应商中,索尼进入“果链”,三星主要供给自有品牌的手机。其他安卓系统的机型中,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国产手机品牌。韦尔股份有希望继续从索尼和三星手中抢占市场。

在2024年,市场就有传言称,华为高端手机P70系列以及三折叠手机的CIS主供应商都不再是索尼,而是韦尔股份旗下的豪威科技。但对此双方都未对外确认。

不过,在去年10月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上,韦尔股份公开透露,公司5000万像素的系列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主流高端智能手机后置主摄传感器方案中,并“正逐步替代海外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实现了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市场份额的重大突破。

这意味着,除了三星、苹果以外,其他国产手机品牌的相关业务,韦尔股份都有机会“吃”下。

韦尔股份在AI爆发的时代,等来的机遇还不止如此。

03、“机器之眼”不断进化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坐在虞仁荣身边的王传福,不久前刚带领比亚迪放出了一个“大招”。

今年2月10日,比亚迪宣布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硬件成本大幅降低,首批就覆盖了21款车型。这一消息顿时震动了整个行业:比亚迪这是要推动智能驾驶“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而智能驾驶市场的扩大,意味着汽车上的摄像头也将越来越多。像“天神之眼C”方案覆盖了比亚迪主流车型,每辆新能源汽车就配备了12个摄像头。



比亚迪宣布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

这对所有CIS厂商来说,都是个利好消息,尤其是韦尔股份。在汽车CIS这一市场上,韦尔股份早已进行了一轮积极的布局。此前,比亚迪在部分车型的摄像头模组中就采用了韦尔股份旗下豪威科技的CIS产品。

比亚迪发布会前脚结束,花旗后脚就发布研究报告称,受“天神之眼”的正面影响,供应链中主要受益者是比亚迪电子,其次就是韦尔股份和舜宇光学科技。

和手机CIS市场类似,尽管豪威科技入局汽车CIS领域较早,但在2020年以前,该市场有六成以上的份额是握在美国企业安森美手中的。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的爆发,叠加海外厂商产能不足、本土产业链崛起,韦尔股份这块业务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23年时,韦尔股份在汽车市场的收入为45.57亿元,同比增长了25.15%。2024年上半年这部分收入为29.14亿元,同比增加了53.06%,在营收中的占比更是达到了31%,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潮电智库数据,2023年韦尔股份的汽车CIS出货量达1.03亿颗,已经超过安森美,位列全球第一。

“汽车业务是公司在图像传感器应用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增长趋势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在去年12月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上韦尔股份表示。

尤其是随着智能驾驶日趋“平民化”,韦尔股份认为,客户在高端智能驾驶摄像头的配置上向中低价车型下探,释放了大量需求,市场对于摄像头的装配数量以及高阶像素摄像头的需求增长迅速。预计到2028年,全球车载图像传感器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36亿美元,每年还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

而现在的韦尔股份,已经是在手机和汽车CIS市场上唯一一家同时跻身前三名的公司。

AI这趟快车上,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包括人形机器人、AI眼镜这些新兴领域中,对CIS芯片同样也都提出了巨大需求。

韦尔股份在公开渠道表示,公司研发的CMOS图像传感器作为视觉感知工具,可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帮助机器人识别周围的环境并做出正确的反馈,属于机器视觉的核心零部件。而公司的图像传感器产品,在小尺寸及低功耗方面的优势,都可适配AR/VR眼镜等终端客户需求。此外,公司开发的LCOS产品也将为AR/VR等新兴市场提供解决方案。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图像传感器业务来源于物联网/新兴市场的收入约3.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77.62%。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红,掀起了一轮算力革命,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则是AI在终端落地上的新突破。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浪潮,也期待“机器之眼”的进化。

不只是虞仁荣带领的韦尔股份,所有国内半导体企业们都在面临新的机遇,但也是更大的挑战。正如一次在清华演讲时,虞仁荣曾说过的:“芯片产业没有捷径,但敢在无人区修路的人,终将定义游戏规则。”

作者 |阳一

编辑 |朗明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