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奢侈品市场有点“冷”。
2月17日,开云集团旗下奢侈品品牌Gucci在上海关闭了芮欧百货店和新世界大丸百货店,品牌在上海的门店数量随之下滑到7家,南京西路也仅剩下上海恒隆广场一家门店。
这一消息,引发了大家对奢侈品市场走向的关注。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奢侈品市场就已经开始“降温”,不仅拓展步伐放缓,部分品牌甚至关店、撤除围挡、延期开业。
01
Gucci一日关闭两店,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其实,从去年开始,六大顶奢品牌(Hermès、Chanel、LV、Dior、Gucci、Prada)除了Hermès,在中国内地市场都有关店动作,Chanel更是自1999年进入内地市场以来首次关店。
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六大顶奢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关闭了14家门店(包含撤除围挡)。
其中,Gucci关了6家,Prada关了4家(其中一家系撤除围挡),LV关了2家(其中一家系撤除围挡),Dior和Chanel各关了1家门店。
就拿Gucci来说,除了最近关闭的上海两家门店,去年12月关闭了刚升级不久的福州大洋晶典店,11月关闭了开业多年的大连时代广场店,8月关闭了沈阳卓展店,7月关闭了太原王府井店。
这些门店大多是当地首店,运营时间超过10年。
不只是Gucci,LV在去年10月撤出沈阳卓展,3月撤除了海口万象城的围挡,原本计划在海口万象城打造跨层精品店,却在围挡近一年后放弃。
此外,LV在北京三里屯旗舰店的开业时间也延期了。
Chanel去年11月撤离沈阳市府恒隆,Dior去年10月撤离大连时代广场。Prada关闭的门店中,除了上海尚嘉中心门店运营10年,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和上海虹桥机场店运营时间都不足5年,甚至还撤除了上海前滩太古里的围挡。
除了六大顶奢品牌,其他奢侈品牌也在收缩阵线。Fendi、Bvlgari跟随LV撤档海口万象城,Tiffany&Co关闭昆明金格时光店,彻底退出云南市场,英国顶奢Burberry从武汉武商MALL“搬离”,转投武汉SKP。
不难看出,奢侈品市场正经历着一场门店调整的“风暴”,品牌们纷纷开始战略收缩。
02
奢侈品品牌纷纷关店,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业绩承压和市场的变化。
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高端消费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
境外高端消费外流加剧,境外消费占比升至40%,虽然中国内地消费者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高端消费有所恢复,但境外增长还是弥补不了中国内地市场的下滑,总消费额同比下降约7%。
从财报数据来看,关店最多的Gucci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23%至77亿欧元,母公司开云集团2024年营收下降12%,亚太地区除日本外营收同比下降23%。
LVMH集团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但亚洲除日本地区外下滑11%。
只有爱马仕业绩稳健,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3%,大中华区一季度下滑的客流在四季度实现回升。
此外,市场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新一代消费者对高端消费品的看法变了,“平替”成了新潮流,高端消费品不再是高品质生活的唯一标签。
以前,奢侈品靠品牌形象和产品创新吸引消费者,可现在,部分品牌形象下滑,产品创新也乏力。
就像Gucci,前几年靠“极繁主义”设计风潮快速扩张,门店数量一度超过80家,但过度依赖批发渠道和奥莱折扣店,让品牌形象变得“大众化”,高端定位也渐行渐远。
此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的品牌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者的选择变多了。奢侈品品牌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而且,出境游的复苏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在境外购买奢侈品的机会,进一步分流了内地市场的消费。
种种因素叠加,让奢侈品品牌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不得不通过关店来优化门店布局,降低运营成本。
03
高端商场受冲击,如何自救成了很多奢侈品品牌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奢侈品品牌关店,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高端商场。
在东北,失去LV、Gucci两大门面的卓展购物中心沈阳店,去年已经宣布关闭。
在武汉,武商MALL、武汉SKP和武汉恒隆广场三家高端商场为了争夺客源,通过补贴的方式打起了价格战。由于补贴对象包括LV等奢侈品牌,这也被视为顶奢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首次降价。
虽然这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但也让奢侈品品牌面临“有损品牌形象”的困境,最后甚至导致LV叫停活动。
从业绩数据来看,高端商场日子确实不好过。
恒隆地产2024年财报显示,旗下六个高端商场中,上海恒隆广场、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昆明恒隆广场收入分别下跌6%、3%和2%,失去Chanel的沈阳市府恒隆广场收入下降16%,武汉恒隆广场更是下滑了19%,只有大连和无锡项目出现增长。
出租率方面,武汉恒隆广场2024年出租率仅为85%,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出租率为87%。
太古地产旗下兴业太古汇2024年零售额同比下滑13.9%,租用率仅为93%,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和成都太古里零售额分别下滑0.2%和14%。
面对困境,高端商场也在积极求变。三里屯太古里北区LV、Dior正在围挡,南区引入更多运动品牌和设计师品牌。上海兴业太古汇或许也将迎来LV和迪奥。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决定调整定位,增加时尚生活体验和餐饮。
不过,高端商场要想成功自救,还得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认识到消费者人群日益理性,不能再一味“迷信”奢侈品牌。
04
在言叔看来,奢侈品市场的“降温”,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品牌关店、高端商场业绩承压,都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说,需要重新审视品牌定位和产品策略,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品牌形象,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对于高端商场而言,要摆脱对奢侈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优化品牌结构,创新营销方式,提升消费者体验。
而对这些企业来说,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