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2月21日讯(记者 赵峻生)今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于琳答记者问。
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同时,其开发建设必须秉持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原则,这也是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全市矿山建设正逐步朝着绿色、高效、安全的方向稳步迈进,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大力实施绿色勘查,打造“烟台样板”。在矿产勘查阶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立项、设计、实施、验收及探矿权日常监管全过程、各环节,组织驻烟地勘单位、科研院所等研发应用一基多孔、钻探现场油污收集与泥浆不落地工艺等先进的绿色勘查工艺与技术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截至目前,我市有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勘查示范,3个项目入选省级绿色勘查示范,6个项目入选省地矿局绿色勘查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均居全省前列。2025年,还将在市级开展绿色勘查示范项目评选,优中选优,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勘查优秀经验做法,实现矿产勘查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赢。
二是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谱写生态经济乐章。不断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和步伐,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以三山岛金矿、夏甸金矿为代表的国家级绿色矿山为带动,鼓励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绿色矿山。目前,我市已建成绿色矿山27个,年内至少建成绿色矿山16个,年底前我市绿色矿山数量将达到90%以上。
三是落实矿山修复,重塑绿水青山风貌。近年来扎实推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累计完成355处废弃矿山修复工作,修复面积达3892.44公顷。矿山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2024年,成功争取山东黄渤海海岸带(烟台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为全国首个“海岸带”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和全国首个“陆海统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获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4亿元,将利用3年时间组织做好项目实施,治理废弃矿山面积1052公顷,示范带动全市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提升。2025年,将持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年内将完成治理面积56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