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月,汽车市场迎来深度调整。受春节前置、销售周期缩短等因素影响,全国乘用车零售量同比下降12%,但市场结构性变化显著。新能源转型持续推进中,自主品牌展现强劲发展韧性,新势力阵营出现格局重塑,合资品牌则持续承压。

新势力阵营格局重塑 蔚小理座次调整

1月造车新势力呈现“冰火两重天”。鸿蒙智行以3.5万辆交付量登顶,问界M9和智界R7两大车型贡献近七成销量。小鹏汽车表现亮眼,交付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268%,MONA M03连续2个月交付超1.5万辆。企业透露,节后首周订单量同比激增7.6倍,显现强劲增长动能。

理想汽车遭遇阶段性调整,交付量环比骤降48.85%,但企业仍保持发展定力,维持全年70万辆销售目标。零跑汽车以2.5万辆交付量紧随其后,同比增长105%,年内计划推出多款新车型冲击50万辆目标。小米汽车延续稳健表现,单月交付维持2万辆水平,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成为主要市场。随着渠道的完善、产能的提升以及后续车型如小米YU7在六七月上市,小米汽车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据悉,2025年,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为30万辆。

此外,蔚来表现相对一般,1月交付新车13863辆,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7951辆,乐道品牌交付新车5912辆。虽然同比增长37.87%,但环比下滑55.48%。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发稿,哪吒汽车没有公布1月交付量,推测其表现仍旧不佳。

自主品牌优势展现 合资阵营转型承压

头部自主车企展现强大抗压能力。比亚迪以30万辆销量稳居榜首,海外市场同比增长83.4%,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吉利汽车逆势创下26.67万辆历史新高,新能源车型占比突破45%,银河系列单月9.35万辆的业绩凸显技术转型成果。长安汽车集团1月销量达27.57万辆,自主品牌贡献超87%。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近日披露与东风集团重组洽谈进展,若两大央企成功整合,将形成年销超500万辆的“汽车航母”。奇瑞集团连续6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新能源板块同比增长172%,燃油车与电动车“双轮驱动”战略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合资品牌则整体面临严峻挑战,日系、德系主流品牌普遍出现两位数下滑。广汽丰田成为少数亮点,5.7万辆销量同比增长11.7%,双擎车型占比提升至42%。上汽通用五菱依托新能源产品矩阵,实现同比120%的强势增长,五菱星光等车型持续放量。

业内人士分析,合资品牌面临三重压力:新能源转型滞后、品牌溢价能力下降、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传统车企需加快电动化步伐,同时呼吁政策层面给予燃油车公平竞争环境,实现“油电同权”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车企纷纷加码研发 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

随着汽车产业变革进入关键期,市场呈现三大趋势: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临界点,智能化竞争白热化,全球化布局加速。比亚迪、奇瑞等企业海外销量占比已超20%,中国车企正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升级。从长远看,中国车企正在经历一场质的飞跃。不再是单纯靠价格打天下,技术创新成为新的竞争力。全球布局生产基地,建设完整供应链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这些都在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25年出口增速或有放缓,但向海外扩张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汽车出口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提升。从产品输出到海外建厂,从打价格战到技术创新,每一步都印证着中国车企的成长。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中国车企有望在国际市场扮演更重要角色。

专家指出,2025年将成为行业分水岭,具备核心技术储备、智能制造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企业将赢得主动权。当前车企纷纷加码研发投入,数据显示主流自主品牌研发强度普遍超过5%,部分新势力企业更是达到10%以上。在智能化领域,城市NOA、800V高压平台、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进入量产攻坚期。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中国汽车工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市场将加速优胜劣汰,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原标题:车市开年分化加剧:新势力格局生变 自主品牌韧性凸显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阚静雅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丁延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