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活久见!婚都没结,房产证先出问题了?
前几天接到一个小姐姐的咨询电话,听完她的故事我都愣住了,这事挺敏感的,所以具体信息不便透露,但这个案例真的太典型了,值得我们好好讨论:婚前购房、父母出资,这事到底该怎么处理?
这位小姐姐和男友谈了三年恋爱,今年五一准备结婚,在北京定居,婚房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两人都是普通上班族,在通州看中了一套总价580万的三居室,首付230万,但两人积蓄加起来只有80万,众所周知咱北京的房价可不是盖的呀,于是双方父母都表示要"资助",小姐姐父母出了50万,男方父母承诺出100万,这样算下来,首付刚好凑齐,剩下350万按揭30年,月供大概1.2万,两人月收入3万左右,压力不小但也能接受。
钱有着落了,合同签了,首付交了,贷款也批了,婚期也定在了五一。可是可是,上周这位"未来婆婆"突然改口,提出要在房产证上加上她的名字,理由是"我出了这么多钱,总要有个保障"。
这操作,我还真是第一次见!
当初明明说好是赞助两人买婚房,现在变成要占股份了,而且房子已经办好了贷款,马上就要过户,此时变更产权人意味着要重新申请贷款,贷款流程、婚期安排全部打乱,这不是添乱吗?
小姐姐打电话来问我该怎么办,听得出来她很纠结,一方面觉得这要求来得突然,一方面又担心因此影响婚姻,左右为难,男友也挺夹心的,一边是未婚妻,一边是妈妈,两边都不好得罪,她说除了家里人只敢跟我说,身边的同事朋友都不好开口,怕被人家笑话。
这姑娘听起来就是那种特别懂事的乖乖女,现在遇到这种情况,确实很无助,我理解老年人有时候会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保障,但这个时机和方式,确实让人很难接受啊。
我来分析一下这个情况的关键点:
1. 时机问题:选在网签过户前、婚礼前提要求,确实让人感到有些被动,毕竟前期筹备都做好了。
2. 沟通不足:事先没说清楚钱的性质是借是给,这是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
3. 信任危机:这种突然改变约定的做法,难免会让人对未来的婚姻生活产生顾虑。
4. 法律风险:如果加了婆婆的名字,日后房产处置、继承等问题都会变得复杂。
我给小姐姐的几点实在建议:
1. 别急着发火,先冷静分析。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房子再重要也是身外物。但原则问题还是要坚持,产权关系确实不能含糊。
2. 和男友统一战线特别重要!两人必须先达成共识再去和婆婆沟通。如果男友都摇摆不定,那这事就真的麻烦了。现在考验的就是你男友的立场和担当!
3. 给婆婆一个台阶下:可以理解老人家担心钱的去向,但不一定非要上房本。比如可以写个欠条,约定日后分期还款;或者写个协议,说明这笔钱的性质和用途。
4. 如果协商不下来,宁可延期婚礼也不能在原则问题上含糊。开弓没有回头箭,这种事一旦妥协,以后只会越来越多!
对于还没买房的年轻人,我有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1. 婚前买房,父母出资,一定要事先说清楚是给还是借,最好写个东西,别不好意思,清清楚楚才能明明白白!
2. 如果父母要上产权,从一开始就要说好,各方出资比例和产权比例要匹配。卡在过户前要加名字,这种做法真的很不妥。
3. 买房背后其实是考验家庭关系的处理方式。看看对方家庭处理财产和关系的方式,或许能预见你未来婚姻的样子。
4. 女孩子一定要有经济独立性!有能力的话尽量多出点钱,这样底气才足。你付出的越多,话语权就越大,这是铁律!
后来怎么样了?
小姐姐昨晚发微信告诉我,她和男友一起去找婆婆谈了。男友很给力,明确表示当初说好的赞助不能变卦,如果要改变性质,那也该提前说。
婆婆见儿子态度坚决,也没再坚持,最后同意把钱给一半,借一半,写了一张条,约定时间内分期还清,房产证上就不加名了。
虽然压力变大了,但小姐姐觉得这样反而清清楚楚,房子顺利过户,婚礼也能如期举行,总算有个圆满解决。
通过这件事情,真的让我想起妈妈群里说的那句话:"你焦虑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没有给孩子兜底的能力"。
搞钱吧,中年人!我现在就在为了将来有给女儿兜底的能力而拼命工作。我家自打女儿出生就想好了,给她准备一套全款房子,婚前就到位,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孩子不受委屈!
记住,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房子,如果因此伤了感情,那就得不偿失了,希望每一对新人都能好好沟通,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找到让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