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单县园艺街道黄楼社区,开展了一场以“移风易俗倡新风”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
演出期间,由志愿者们带来的歌曲、戏曲等节目,不仅生动传递了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等思想观念,还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样的活动非常好,不仅能观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还学到了移风易俗知识。”不少群众表示。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是我市充分发挥专业社工优势,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紧密联动,把专业社工的专业优势和志愿服务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巧妙融合,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通过“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使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效益达到最大化,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工作中,我市还选取了16个社区作为市级试点,涵盖城市社区、小区和村居,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和任务清单,建立“系统布局+共同发力+比学赶超”的“互观互学”工作制度。单县园艺街道黄楼社区就是试点之一。
作为首批试点单位,黄楼社区率先实现志愿服务模式转型升级。通过整合社区热心党员、新就业群体、辖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等多元力量,组建8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500余人,推动志愿服务从“单向输出”转向“精准响应”,有效实现了由“我为群众提供什么”到“群众需要我提供什么,我就为群众提供什么”的转变。
面对复杂的基层治理难题,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形成优势互补的解题组合。社工团队运用个案管理、资源链接等专业方法制定解决方案,志愿者们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积极的行动力,协助社工开展工作,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社区志愿服务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按照“阵地容得下、矛盾溶得掉、理念熔铸成新、目标融为一体、利益共荣共生”的原则,我市还探索出“需求导向+服务驱动+专业支撑”的融合发展模式。比如,组建了16支“向阳而生”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教育矫正服务、社会融入服务等活动,推动多元社会主体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采用“理论培训+实务督导”方式,提高社工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志愿者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发放《社区志愿者手册》,培育“急救先锋”“法律顾问”等专业志愿队58支,全面提升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围绕社区群众所需所盼精准设计和孵化培育一批叫得响、抓得住、落得下、有实效、影响力大的示范项目;按照“政府买单+专业社工派单+志愿者接单”流程,引导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共同实施项目。
组建80余支联防联控志愿服务队伍,涵盖专业社工、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老干部等不同群体,为群防群治工作注入新活力。创新开展“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我为群众守岁”等特色活动,构建“值守接力+全时响应”服务模式,设置“平安巡逻岗”“邻里照护哨”等12类志愿服务岗,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16起,制止和预防各类案(事)件110多起。
此外,为增加新就业群体的融入感和归属感,我市还推动成立了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由快递员、外卖骑手担任社区“特邀建议人”“兼职网格员”“食品监督员”,累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信息8000余条,成功处置突发事件420余起,为城市基层治理融入“新”力量。精准定位“新”需求,在社区设立暖心驿站22个,签约挂牌爱“新”餐厅21家、24小时应急救护站43个,免费提供“菏美”志愿保意外险451份,设置“爱心托管+公益课堂”7个,服务新就业群体530余人次,坚持以“心”聚“新”,由单向关怀到双向奔赴,让更多的新就业群体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为城市增添温情。
菏泽日报 记者 胡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