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是关于气的一门学科。香学气之学,香道炁之道,也就是香文化,整体就在研究如何将这种香药,通过高温的方式,或者常温的特殊方式,把它变成气,然后去运用它。

香道,就是品赏香的美感之道,与茶道、花道、琴道、书道并称为中国传统之魂,即“五道文化”。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不论是各种功能性的和香,还是可以入品的单方香,都会给人美的享受。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香道不是香熏,香道是品尝各种天然香木发出的香味的变化,所以只要是纯天然的香料,都是值得买来慢慢品味的。

我国焚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在会使用火之后,发现焚烧一些带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植物,可以减少蚊虫叮咬,去除浊气防疫疾病,此后古人就开始有意识地焚烧这些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再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在祭祀中焚香。祭祀焚香源自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灵崇拜。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及科技水平低下,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理现象,便产生了神灵崇拜,此时香就承担了沟通人神的媒介作用,即升烟以祭天。人们觉得香烟袅袅升起,自己的愿望也就随着升起的烟雾传达给了上天和神明。《尚书》云:“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讲的就是先秦祭祀中的焚香活动,这也是香最初的用途。到了汉代,随着香料种类的增加和焚烧、制香技术的进步,香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用以熏衣、熏被、除臭、避秽,但此时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贵族阶层。

据蔡质编写的《汉官仪》记载,当时的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说起这项风雅的宫廷礼仪规定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汉官仪》载:“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耆口臭,上出鸡舌香使含之。自疑有过赐毒,归舍辞诀欲就便宜,赖僚友求眎其药更为含食,意遂解。”就是说东汉桓帝时,有一名叫刁存的侍中,年纪大了有口臭。故而一次朝会时皇帝就赐给他一枚鸡舌香,命他含在口中。刁存不知此为何物,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但君有赐,臣不可辞,只得惶恐遵命,退朝后便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此时恰逢友人来访,听闻此事颇觉蹊跷,就让刁存把口中之物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朋友认出这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刁存才明白皇帝不是赐死他,原来是虚惊一场,此事遂成笑谈。或许是因为刁存口臭的提醒,此后“口含鸡舌香奏事”逐渐成为汉代的一项宫廷礼仪制度。《梦溪笔谈》云:“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鸡舌香”并非我国北方常见的丁香,而是东汉时一种名贵的进口香药,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气芬芳,可谓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

后来“含鸡舌香伏奏事”演变成为官员面君议政的一种代称。唐代刘禹锡刚被贬为郎州司马时,曾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 昨日同含鸡舌香。”五代和凝也有诗云:“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余鸡舌香。”《魏武帝集》曾记载曹操与诸葛亮书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这封书信是三国时期,曹操向诸葛亮赠送鸡舌香时写的。当时曹操将鸡舌香精心包装起来,并修书遣使将香送到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军中。曹操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讥讽诸葛亮口臭,他的潜台词是说:“我希望有机会和你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是向诸葛亮示好表达招纳之意。

在汉代,用香一事是流行于宫廷贵族阶层的一种祛秽养生的生活习惯。到魏晋南北朝时,焚香开始逐渐进入文人们的生活。唐时用香之风更盛,刘禹锡在《更衣曲》中说“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唐代文人将用香引为时尚,当时许多名家都有咏香、颂香之作。然而直到此时,因为香料珍贵,用香还只是停留在上层社会的行为。进入宋代,社会上对香料的经营与使用达到空前的高度,香料的使用从皇室贵族扩大到平民百姓,并深入日常生活。

◎本文转载自“中华读书报”“湖南发布”,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