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殷 淼
成为父母需要考试吗?今年1月,丹麦政府宣布废除一项施行多年的颇具争议性政策——针对格陵兰岛家庭的“育儿能力测试”。有关格陵兰岛及北欧地区育儿教育的话题引发各大媒体关注。《环球时报》记者为此也做了一番调研。
考试不合格,孩子被带走?
废除该政策的决定源于一起备受格陵兰岛民众诟病的事件。2024年11月,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格陵兰岛女性凯拉据了解因“育儿能力测试不合格”,在丹麦分娩仅两小时后,她的第3个孩子就被相关机构强行带走。她在孕育3个孩子期间,接受了两次“育儿能力”测试。第一次测试后,她被迫与8个月大的儿子和9岁女儿分离。
后来,一名说丹麦语的心理学家再次对她进行测试,但母语是格陵兰语的她不能流利地说丹麦语。她被告知第二次测试是为了看她“文化程度够不够”。之后,凯拉每周只有一个小时能见到孩子。
丹麦社会福利部2022年报告数据显示,在丹麦生活的格陵兰岛儿童中有5.6%被强制送入福利机构,比例是丹麦本土儿童的5倍以上。这一差异促使丹麦人权研究所介入调查,最终认定测试存在系统性文化歧视。活动人士强烈要求丹麦立即停止针对格陵兰岛人进行“育儿能力”测试。
瑞典产前教育普及率高
《环球时报》记者经与多位瑞典当地人交谈后发现,尽管丹麦曾在格陵兰岛进行“育儿能力测试”,但在其他北欧国家(包括丹麦本土、瑞典、挪威、芬兰、冰岛),并不存在“母亲资格考试”一说。陪着5岁儿子进行网球训练的艾玛告诉记者,瑞典没有“母亲资格考试”,也不会强迫年轻父母接受产前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北欧国家为年轻人成为父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比如,在瑞典,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亲子中心”,这些机构不仅为孕妇提供从怀孕初期到婴幼儿时期的定期产检和健康咨询,还开设免费产前课程,内容涵盖分娩准备、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以及产后心理调适等。
据了解,瑞典的产前教育班普及率极高,几乎所有即将成为父母的家庭都能享受到这一公共服务。移民瑞典多年的华人陈女士对记者说:“我清楚记得参加产前课程时的情景,老师详细讲解了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护理,让我对即将产育新生儿充满了信心。”
不存在“母亲资格考试”的北欧国家,其育儿支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挪威实行的育儿假制度备受瞩目,年轻父母可以选择享受49周全薪假期,或59周领取80%薪水的假期,同时规定父母双方各自至少必须休假10周,促进双方共同分担育儿责任。
芬兰的公立托儿所覆盖率高达72%,政府每年为每个托育席位补贴1.2万欧元,确保90%的1-5岁儿童进入托管机构。冰岛则通过助产士主导的“0-6岁全程护理计划”,将产后抑郁发生率降至欧盟最低水平(仅8%,欧盟平均为13%)。一般情况下,瑞典的父母共享480天带薪产假,其中各有90天不能转让,否则福利天数作废。这一政策使瑞典父亲休假比例从1974年的0.5%飙升至2023年的89%。
瑞典《快报》2月19日报道称,现任瑞典农村事务大臣彼得·库尔格伦成为瑞典第一位休陪产假的男性大臣,他将获得5周的时间陪伴其刚满一岁的孩子。库尔格伦说:“很幸运有机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我认为这在我与孩子的关系中很重要。”
北欧的父爱并不“无声”
中国俗语“父爱无声”在北欧并不完全适用,这里很多父亲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的“奶爸”推着婴儿车陪伴孩子的景象随处可见。无论刮风下雨或是运动远足,孩子永远不会被单独落下。即使是寒冷的冬季,在滑雪赛道上也能看见婴儿被安全放置在滑雪摇篮中,随父母一起滑行前进。
此外,经济与法律保障也是北欧国家育儿支持体系的另一项重要支柱。北欧各国并不要求准父母在生育前提供经济证明,因为高福利体系已经大大降低了育儿的经济负担。在丹麦和瑞典,政府通过提供免费的医疗、教育和托儿服务,使得家庭无论收入高低,都能获得基本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相关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儿童的各项权利,家长在法律宣传册和线上平台上可以详细了解孩子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护等方面的权益。来自黎巴嫩的娜塔莎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告诉记者:“我一个孩子每月可以从瑞典社保局领到1250瑞典克朗(约合870元人民币)的育儿金,这笔钱直接打进我的银行账户,可以一直领到孩子满16岁。政府的经济保障政策让我们家庭无后顾之忧,法律也保障了孩子的每一项权利,这种全面的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去迎接新的孩子。”
无论是产前教育、育儿假,或是经济保障等方面,北欧国家的“育儿经验”在于采用了“支持而非考试”的方式,即既尊重个体选择,又通过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家庭具备基本的育儿条件。对其他国家来说,“北欧带娃模式”为年轻人能够安心成为父母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