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由于身体需要康复,每天将宝宝交给阿姨单独照看2小时。
阿姨很想跟宝宝建立亲密,经常做鬼脸逗宝宝笑。
没过多久,阿姨自豪地告诉我,宝宝很喜欢她,一见到她就会笑。
有一回,家里来了客人,宝宝有些怕生,没有笑。
阿姨为了向客人证明宝宝见到她会笑,开始对着宝宝做各种夸张的鬼脸……
宝宝依然没有笑。
阿姨急了,伸过手来挠宝宝的痒痒……
我忍不住制止了她。
要知道,
宝宝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工具人」。
他有自由表达情绪的权利,不需要为了取悦他人而笑。
再者说,即便通过挠痒痒把宝宝挠笑了,宝宝也不会真的开心,只会更难受。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警醒——
在养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不要工具化一个孩子,也不要让孩子为你的需求买单。
1
所谓工具化——
是指养育者无法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是将孩子看作是自己情感或生活的延伸,
从而导致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或牺牲自我,去成为养育者期待的样子。
反观现实生活,孩子被工具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的父母爱面子,一有客人来就让孩子表演才艺,丝毫不顾及孩子满脸的尴尬;
有的父母害怕生老病死,便要求孩子长大后学医,不理会孩子更想学其他专业;
还有的父母为了赚流量钱,未经允许就将孩子的视频上传网络,暴露孩子隐私……
当一个孩子被工具化后,他就不再能够自由地做自己,而是被迫成为养育者自恋的延伸。
久而久之,他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需求,压抑情感,甚至不懂得如何正常地表达喜怒哀乐。
网红女孩瑶一瑶,就是一个例子。
她从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给她拍摄各种视频照片。
意外走红后,她获得了2千多万粉丝,父母也开始接广告赚钱。
为了配合拍摄,瑶一瑶经常需要做出一些夸张的表情,表演一些夸张的剧情。
有一回,瑶瑶摔跤了,哇哇大哭,妈妈没有拍到觉得有些遗憾。
于是她让小男孩再次故意伸出脚,将瑶一瑶绊倒,来重现那个画面。
当瑶一瑶无助地摔倒在地,抱着膝盖嚎啕大哭的时候,妈妈发出了哈哈大笑的声音……
视频发布后,全网引起轩然大波的讨论:
孩子摔倒了,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扶孩子,而是想着抓住瞬间去拍段子,这也太离谱了吧?
而身为孩子的瑶一瑶,有时会为了取悦妈妈故意在镜头面前摔倒,然后问妈妈“你开心吗”。
这是一个孩子对父母天然的信任,对父母的需求无条件的配合。
但代价就是——
当孩子为了配合父母、取悦父母而刻意做出一些举动的时候,她将很难真正做自己,很难自由地表达自己。
这是一件值得养育者深思的事情。
2
身为母亲,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裹挟着发笑,更不希望他为了取悦他人而笑。
于是我私下提醒阿姨:不要频繁地、刻意地去挑逗宝宝。
阿姨表示不认同:
“如果我不逗他,他很快就哭了呀;我跟你说,孩子哭多了不好,容易窒息的。”
她害怕孩子不喜欢自己,所以通过做鬼脸逗孩子笑;
她害怕孩子哭了会窒息,所以通过挑逗阻止孩子哭。
这其实是阿姨自己的需求与恐惧,而不是宝宝真正的需要。
事实上,一个不会说话、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正是通过哭声来表达需求的。
饿了困了、热了冷了或害怕了,他都会哭,以此呼唤养育者前来照顾自己。
如果我们不停地去挑逗宝宝,强制让宝宝笑,就等于阻断了他的表达通道,
从而导致2种恶劣后果:
① 孩子只能通过更大声的哭泣来传达自己的不适。
就像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有时孩子前一秒还被逗得哈哈大笑,下一秒突然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
大人无法理解,还责怪宝宝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
事实上,可能在更早之前,孩子已经尝试表达了不舒服的信号,但却被大人强势的挑逗给覆盖了。
当孩子忍不住大声痛哭的时候,多半是已经到达了不舒服的极限了。
② 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放弃了用哭声来表达需求,甚至压抑自己的需求。
瑶一瑶更像是这一种情况。
有一个拜年视频——
在凛冽的寒冬,瑶一瑶穿着一身好看却单薄的衣服给观众拜年。
没有人知道她当时在室外拍了多久的视频,
我们唯一能看到的是:
视频里的她,看似在欢乐地哈哈大笑;
但一双小手却早已被冻得发红发紫,脸上还隐约流淌着鼻涕和泪痕。
这个视频同样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质疑瑶一瑶的父母把孩子当工具人,虐待孩子。
3
那身为养育者,该如何避免孩子被工具化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放过孩子,不要让孩子为你的需求买单。
在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
我们需要诚实地区分: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孩子的需求?
就拿瑶一瑶的例子来说。
拍摄孩子发短视频,让孩子摔倒完成拍摄,这是父母的需求。
那瑶一瑶的需求是什么呢?
我暂时没办法替她去回答。
或许只有等瑶一瑶的自主意愿得到充分尊重以后,她的需求才会逐渐展示出来。
但我想,大部分孩子在她这个年纪,应该都会希望自己摔倒的时候有人扶,痛哭的时候有人安慰,寒冷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拥抱吧。
只是观众屏幕中的她不得不为父母的需求买单;
从而覆盖掉了她内心最原始、最童真的需求与渴望,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
再回到阿姨逗宝宝这件事,其实也是类似的。
想让宝宝喜欢自己,一见到自己就笑,这是阿姨的需求。
那宝宝的需求是什么呢?
透过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
当宝宝在安静地玩耍、思考的时候,正是他探索世界、自我发展的时候;
他需要一个安全的、开放的、且不被打扰的空间去探索,去思考与成长。
也就是说,当宝宝没有发出邀请信号的时候,养育者只需要在旁边安静陪伴就可以了。
而当宝宝面对陌生的客人感到恐惧时,我想那时候宝宝的需求应该是:寻求安全感。
而最能让他感到安全的方式——
无非就是躲进妈妈的怀里静静地呆着,而不是被挑逗,被挠身体,被迫发笑。
只有这样,宝宝才有可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去缓解内在的恐惧与不安,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与周围人事物做联结,顺应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与成长。
4
在成长中,孩子只有自主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后——
他才会感到安全,才有可能安心地做自己,自由地表达自己,从而实现自主成长。
在这一点上,我的先生就做得特别好。
他是一个特别重视孩子需求、尊重宝宝自主意愿的人。
当宝宝哭泣的时候,他会努力找到宝宝哭泣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当他的意愿跟宝宝的意愿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会主动停下步伐,配合宝宝去达成意愿。
有一天晚上,先生下班回来,坐在床上给宝宝唱歌。
但宝宝没有理会他,而是自顾自地玩了一会儿,然后扭过头定定地看着我。
先生发现后,暂停了唱歌,并轻轻地将宝宝转了过来,以便宝宝能更好地看见我;
随后,他也学着宝宝的样子,定定地看向我,默不作声。
整个房间瞬间安静了下来。
“你那么卖力唱歌,宝宝却盯着我看,你不吃醋吗?”我半开玩笑地问道。
“有什么好吃醋的?他喜欢看你就让他看啊,再说我也愿意陪他一起看。”先生很自然地回了一句。
透过这个举动,他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不存在刻意诱导,也不存在强势捆绑,
它更像是一种「我与你同在」的无声陪伴,一种你可以在我面前「放心做自己」的自由。
在这样一种不带要求的爱与尊重下,宝宝也在顺应着自己的节奏积极成长着。
从上个月刚学会翻身开始,宝宝就展现出强烈的想要爬行的意愿:
每天都很卖力地将自己的身体撑起来,不停地拱屁股;
有时累得头都支撑不起来了,也不肯放下屁股,继续往前拱……
身为老母亲,我有时会忍不住担心:他累不累啊?会不会伤到腰啊?
但先生却很淡定:“他累了会自己翻过来的,翻不过来他会求救的。”
就这样,我们带着一种不打扰的态度,看着宝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向后爬行,还学会了遇到障碍物就转弯爬行的技能……
这样一种爬行技能的掌握,比一般同龄孩子提早了1-2个月。
而比这更值得骄傲的是,这是宝宝自主意愿的延伸,是他自行努力的结果,是他独立成长的标志。
诗人纪伯伦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请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当我们不断工具化一个弱小的孩子时,
其实也是在逃避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无力,回避自己的成长课题。
身为养育者,我们应该为自己的需求买单,把尊重与自由归还给孩子。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积极地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